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兒歌?

2014年03月21日05:36    來源:重慶日報

原標題: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兒歌?

界石小學兒歌班學生現場展示新編的交通安全兒歌。

  徐平 攝

▲幼兒園的孩子們快樂地演唱兒童歌謠。

▲梁平留守兒童正在讀兒歌。

▲小學生迎接世界兒歌日。

  核心提示

  3月21日,世界兒歌日。

  “紅蘿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過年。”“蝗絲蝗絲螞螞,請你家公家婆出來吃嘎嘎!”……

  說起兒歌,不少重慶人的腦海裡一定會冒出這些兒時吟唱的經典,它們曾伴隨了幾代重慶人的童年。

  隨著時代的發展,兒歌創作層出不窮。然而,據統計,最近5年,在全國,兒歌最少創作了幾萬首,但真正被孩子們傳唱的卻隻有區區幾十首;而在重慶,兒歌創作成果豐碩,屢屢在全國獲得大獎,被傳唱的也為數不多。

  孩子們究竟在唱些什麼“歌”?兒歌傳唱為何會遭遇尷尬?

  孩子們都在唱些什麼歌?

  小朋友最愛鳳凰傳奇 56%孩子喜歡“灰色兒歌”

  現狀

  “一年級的小偷二年級的賊,三年級的帥哥一大堆,四年級的美眉沒人陪……”

  3月16日,周末。家住渝北的8歲男孩劉浩聲情並茂地在家裡哼唱起這首“兒歌”。

  劉浩的媽媽李娟在旁邊聽傻了眼:這小屁孩念的是什麼啊?

  面對媽媽的驚訝,劉浩得意洋洋地說:“我們同學都會念,這樣的兒歌還多得很呢。”

  “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不如加入黑社會……”“天上的陽光燦爛、燦爛,我們的學校破爛、破爛……”“在我心中,老師最凶……”

  一連串的“灰色兒歌”從劉浩嘴裡冒了出來。聽完之后,李娟心裡焦慮起來,這曾經美麗的兒歌啥時候變“灰”了?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灰色兒歌”在孩子中很受追捧。全國少工委和成長網曾經對部分少年兒童作過專題調查,發現平常喜歡哼唱“灰色兒歌”的孩子佔56%,73%的孩子認為“灰色兒歌”“好玩、順口”。

  孩子們唱的歌不僅僅在變“灰”,還在悄然變得成人化。

  “愛情不是你想賣,想買就能買……”當家住南坪的李玨,突然聽到9歲的兒子謝子軒哼唱起這首《愛情買賣》時,覺得很驚訝:“我從沒在家裡唱過這首歌,真不知道他是從哪裡學來的。”

  相比李玨的驚訝,家住江北區的郭倩則顯得淡定許多,“我兒子今年5歲,什麼《菊花台》、《愛情三十六計》、《最炫民族風》、《江南STYLE》之類的流行歌曲,他完全是張口就來。”

  愛唱成人化的流行歌曲,孩子們卻不願意唱學校裡教的兒歌。謝子軒對記者說,除非是老師要求要上台表演,一般他們很少唱課本裡教的兒歌。

  除了變“灰”和變得“成人化”,兒歌還正在被惡搞台詞取代。

  “媽媽,你知道‘三浪真言’是哪‘三浪’嗎?”前幾天,當家住沙坪壩區的王燕林7歲的女兒向她提出這個問題時,王燕林一頭霧水。

  當聽到女兒“第一浪是浪費,第二浪是浪漫,第三浪是浪叫”的答案時,她更是大為吃驚。

  原來,這句話出自電視劇《愛情公寓》。

  “男人就是要補腎,一瓶提神醒腦,兩瓶永不疲勞,三瓶長生不老。”“吃燒餅吃出啤酒蓋兒,吃餛飩吃出樟腦丸。”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組來自電視劇《愛情公寓》中的惡搞台詞在小學生中非常流行。

  10歲的羅樂對記者說,念這些惡搞台詞沒有想太多,就是覺得“很搞笑”。

  原因

  兒歌屢屢獲獎但傳唱度低

  缺乏載體支持

  生存空間日益萎縮

  “其實我們有不少優秀的新創兒歌,可真正在孩子中傳唱的,卻沒有幾首。”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巴南區文聯主席戚萬凱不無遺憾地對記者說。

  事實上,重慶是全國兒歌創作的重鎮,素有“全國兒歌看重慶,重慶兒歌看巴南”的說法。

  近年來,巴南區的兒歌創作者在全國性兒歌童謠大賽中獲獎200多件,並入選全國數十種兒歌集子。

  為何屢屢獲獎的兒歌,在兒童中的傳唱度卻並不高呢?

  戚萬凱認為,缺少傳播平台,是造成新創兒歌不能廣泛傳唱的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對20名喜歡唱流行歌曲、念惡搞台詞的孩子進行了採訪,發現他們中有80%都是通過電視渠道學會那些歌曲和台詞的。

  “現在不同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兒歌都是通過口口相傳在傳播。”戚萬凱說道。

  即便是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的娛樂方式也比較單一。當年的《一分錢》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小喇叭》節目,讓千家萬戶的孩子都能聽到,流傳開來。

  1994年,戚萬凱創作的兒歌《老鼠畫貓》曾在央視七巧板節目播出,也傳唱一時。

  戚萬凱表示,現在的人們,生活在一個傳媒發達的時代,可熒屏、電台卻少見少聞或不見不聞兒歌、童謠,這就導致了新創兒歌缺乏載體支持,生存空間日益萎縮。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音樂廣播電台有百余個,每個音樂電台都有通俗歌曲排行榜,卻沒有屬於孩子們的歌曲榜,少兒歌曲的獎項也是鳳毛麟角。

  重慶出版集團退休編輯、曾以一首《狐狸考小雞》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童謠評選”一等獎的蒲華清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部分新創兒歌的內容缺乏童趣、教化色彩太濃,難以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這是兒歌難以廣泛傳唱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一些新創兒歌習慣以成人的心理來揣摩孩子在想什麼,還低估了當代少年兒童的欣賞能力,自然不會受到孩子的歡迎。”南岸區青龍路小學語文老師趙蘊涵對記者說,現在的孩子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的渠道獲取新知識,心理上也較過去的孩子要成熟一些,“不少孩子覺得兒歌裡面表現的內容很幼稚,所以不願意主動傳唱。”

  此外,重慶一中語文老師彭福慧認為,家長的一些錯誤引導也是兒歌日益萎縮的原因。

  “有的家長很少有意識地給孩子買兒歌書籍、光碟看和聽,反而很喜歡逗孩子唱流行歌曲,覺得孩子唱些情情愛愛的很好玩。”

  建議

  創設兒歌傳播多渠道平台

  電視、紙媒、電台、網絡

  一個都不能少

  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院長方衛平教授認為,兒歌是讓兒童最早感受母語文化的重要語言和文學形式,它可以給孩子語音方面早期的美感熏陶,讓兒童感知母語的音樂美、聲音的形式美。

  那麼,該如何讓兒歌被廣泛傳唱起來?

  “光憑一本兒歌書,光靠一堂音樂課,已經遠遠不夠。”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湯素蘭主張,千萬不能輕視音樂引導的陣地建設,各方應積極創設兒歌傳播的多渠道平台,包括電視、紙媒、電台、網絡等,一個都不能少。

  “電視、網絡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戚萬凱表示,“現在熒屏上有《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那麼多音樂節目,如果有一個推廣兒歌的節目,就太好了。”

  彭福慧認為,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形式單一的兒歌不可能成為今天的孩子唯一的休閑娛樂方式。“除了兒歌,他們現在可以選擇的實在太多了,動畫片、電影、游戲……”

  “我們也不能隻怪孩子愛唱流行歌曲、‘灰色兒歌’。”蒲華清對記者說,兒歌傳唱還要從創作上再狠下功夫。其中,“灰色兒歌”中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兒歌創作者好好研究的地方。

  蒲華清認為,“灰色兒歌”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特別易於傳唱。“而且,‘灰色兒歌’有很明顯的時代印記,雖然有調侃的意味,但和現實貼得很緊密。”

  蒲華清給記者舉例子,上世紀50年代,重慶的孩子看到大人在談戀愛,他們會跟在大人后面唱:文化宮,關了門,今天你們耍不成。“這就是當時的‘灰色兒歌’,你看,其實很貼近生活。”

  說到今天的“灰色兒歌”,蒲華清認為,它們反映了孩子內心對成人世界的好奇,渴望長大的想法。“盡管這些兒歌在形式上可能是惡搞的、調侃的、叛逆的,盡管有些內容不是很健康,但它們很有趣味性和生活味。而這兩點恰恰是兒歌創作者們要學習的。”

  趙蘊涵認為,在兒歌創作中,可以借鑒流行歌曲的表現形式,把一些時尚、現實題材的內容放進兒歌裡,吸引孩子的興趣,同時傳遞真善美。

  趙蘊涵表示,在學校裡,傳播兒歌也應選擇合適的時機,“僅憑課堂上的教唱,孩子們的接受度肯定不高。”她建議在孩子課間或是午飯時,學校可以將一些優秀的兒歌作為背景音樂播放,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和喜歡兒歌。

  事實上,在兒歌的推廣上,重慶一直都走在全國的前列。

  巴南區委、區政府將巴南區兒歌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寫入區委、區政府工作報告,創立了全國首份兒歌月報《巴南兒歌》,舉辦界石兒歌藝術節等活動。如今在巴南,成人和兒童一起創作兒歌蔚然成風。

  今年1月,由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市教委等部門聯合征集,全國19個省市的中小學生和成年人共同參與創作的《立德童謠》,送往全市141所鄉村學校少年宮后,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

  各方都在努力,隻為當孩子們長大時,不會在兒時的記憶深處失落了美好的聲音。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資料圖片

(來源:重慶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