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1日05:34 來源:重慶日報
3月19日,開縣漢豐湖,中科院重慶分院工作人員正在檢查水下機器人,為入水做准備。
3月19日,開縣漢豐湖,中科院重慶分院工作人員將水下機器人放入水中測試。
本欄圖片由記者梅垠攝
本報訊 (記者 張亦筑)像隻海龜一樣在水下游來游去,靈活自如地前進、倒退、轉彎、下潛,能夠利用身上的傳感器,實時採集和傳輸水質監測數據。3月19日,由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研發的多鰭式水下仿真機器人,在開縣成功完成了首次下水試驗。今后,它將有望在三峽庫區水質監測和生態保護中廣泛應用。
19日下午,在開縣漢豐湖邊,記者看到,仿真機器人“身子”猶如一枚1米多長的黑色炮彈,黃色的“四肢”則像海龜鰭一樣,格外打眼。
科技部“十二五”服務機器人重點項目專家組組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田苗介紹,這款機器人體重約25公斤,頭部安裝有水下攝像機,能夠清楚地記錄水下實際情況。中部裝著鋰電池,使它可以連續工作6-10小時。尾部則是中央處理器,其中包括了姿態、深度傳感器等部件,捆綁在尾部附近的水質檢測儀,則主要負責採集光學溶解氧、PH值、濁度等7種參數,並可實時傳輸,用於監測和分析水質狀況。
“如何保証機器人在水下的機動靈活和自平衡,是最大的技術難點之一。”他說,目前,國內傳統的自主航行機器人多數採用螺旋槳式驅動,這款機器人首次採用海龜鰭的原理來驅動航行進行水質監測,由4個電機獨立控制“四肢”,當人在水面上操作一個類似游戲機手柄的遙控器時,其“四肢”就會像海龜鰭一樣不停地拍動,因拍動方向、幅度和力度的不同,實現水下的自平衡和靈活轉向,為此還申請了國家專利。
“目前,這款機器人設計的潛水深度是50米。”王田苗告訴記者,相對於人工操作水質檢測儀採集數據來說,機器人的利用在精度和准確度上都有較大提高,也避免了人工採集數據可能遭遇的危險。
據透露,該水下機器人計劃在年內完成樣機制作,今后,將在三峽庫區及其附近湖泊的水質監測中進行應用。
“我們正計劃與開縣有關部門合作,在漢豐湖附近建立一個長期水質監測站,率先開展水下機器人的應用。今后,除了三峽庫區以外,這款機器人還有望在國內其他自然、人工湖泊推廣。”中科院重慶研究院院長袁家虎表示,與此同時,在現有的研發基礎上,兩家單位還將水底清淤方面進行突破,讓水下機器人不僅能監測水質,還兼具清淤的功能。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