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談銀行業深化改革的發展趨勢

劉 元

2014年03月13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國銀行業歷經30年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在防控風險能力不斷加強的同時助推國民經濟發展,在金融創新之中服務廣大消費者,平穩度過全球性國際金融危機。但是,隨著金融及社會的不斷發展,銀行業體制機制上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露,這些問題也成為銀行業新一輪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

銀行發展中的問題

近年來,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多重因素的影響,逐漸產生了變異化趨勢,主要體現為部分程度的貴族化、模式化、逐利化和中心化發展傾向,影響了其本質功能的發揮。

(一)貴族化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廣大消費者日益增加的金融服務需求是銀行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銀行生存之基、立足之本。但從銀行發展的現實情況看,卻部分程度地顯現出“去實體、去平民、去小微”的發展態勢,與普通消費者的距離在拉長,出現了貴族化的服務傾向,在貸款走向、產品設計、營銷導向、售后服務等方面,過度向大集團、大企業、大客戶、高端群體傾斜和配置,而中小企業和普通消費者的金融服務需求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有效需求難以實現。

(二)模式化

目前,我國多層次的銀行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了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等多元化的格局。但金融機構個體在微觀層面上還沒有完全跟上行業結構調整、格局變換和框架變遷的步伐,重點表現為經營模式趨同。多數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充分遵循發揮比較優勢、創造競爭優勢這樣一個經營規律,更多的是同質化競爭,以存貸為中心、向規模要效益、靠利差求生存。同質化發展模式一方面造成了行業范圍內的過度競爭,行業整體利益受損﹔另一方面,難以有效滿足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的有效金融需求。

(三)逐利化

銀行在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及重要性決定了其經營目標不能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其中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負責任的社會形象就是銀行經營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銀行而言,獲取正當利潤與履行社會責任二者之間並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但在經營過程中,也有部分商業銀行以扭曲的業績考核機制為中心,存在著過度重視短期利益的現象,忽視整個行業的生態體系建設,不是通過產品、服務和價值的創新與提升來獲取利潤,而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利用消費者的弱勢,甚至通過強買強賣、不恰當收費等方式來獲取盈利,社會責任感缺失,致使銀行聲譽受損。

(四)中心化

從我國當前的銀行發展看,雖然多層次的銀行體系基本建立,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進城的多,下鄉的少,存在著服務范圍的不均衡性,地域邊界模糊,城鄉二元結構表現明顯。主要表現為,各類商業銀行不惜代價和成本地向中心城市聚集,特別是一些中小銀行或基於特定服務領域成立的商業銀行,其主要競爭優勢、服務定位及客戶群體本應在當地特定范圍內,如縣域地區、農村地區等,但在不恰當的發展戰略導向下,這些銀行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向中心城市傾斜資源。

銀行變異化發展導致的問題

(一)脫離國民經濟賴以支撐的實體經濟

銀行的變異化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尤其是近兩年來,這種矛盾更加凸顯,一方面是貨幣供應量不斷擴大,銀行的資產規模不斷擴張,儲蓄不斷增長,但另一方面,卻是實體經濟領域大面積的錢荒頻頻出現,地下錢庄、民間借貸等非正規融資渠道大量發展,這些情況都充分表明了正常的金融服務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到位。從國際經驗也可以看到,如果銀行脫離了實體經濟的軌道,其創新和發展不但不會使實體經濟受益,反而其創新和發展速度越快,給實體經濟帶來的潛在不良影響越大。因此,銀行的變異化發展需要調整和修復,以期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二)脫離作為經濟增長基礎的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在經濟增長中的積極作用是明顯的,但中小企業需要成長周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呵護和培育,其中有效的金融服務就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直接融資體系還不發達的情況下,來自銀行的金融服務成為了中小企業成長的關鍵因素。但從我國目前情況看,銀行的變異化發展,導致更多的金融資源傾斜給了已經發展成熟的大企業、大集團,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明顯不足,已經成為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短板。

(三)脫離作為行業生存基礎的廣大消費者

消費者不但是銀行服務的對象,也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基礎。從銀行業外部看,銀行業不但面臨著來自直接融資體系的壯大和競爭,同時面臨著來自互聯網金融等新興金融形態的跨界競爭,這些金融服務提供者都在不同程度的分流著銀行業的客戶資源,甚至對銀行功能形成一定程度的市場替代,倒逼銀行將消費者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從銀行業內部看,對消費者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到位,危機意識也還不夠充足,還存在著一些影響客戶體驗、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經營行為。

銀行業深化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金融體系改革的核心,對銀行業而言,更是促進其經營模式轉變,向實體化、平民化和人性化服務轉變的重要推動因素。

一是利率市場化的實現意味著銀行由佔有稀缺資源的壟斷分配者轉化為合理配置資源的競爭參與者,銀行與消費者的議價能力發生反轉,議價主導方從銀行方向消費者方轉移。銀行議價能力的變弱將促使其業務重心下沉,更加貼近消費者,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金融服務需求。

二是利率市場化后,銀行高度依賴存貸利差生存的日子將難以維系,國家隱形信用擔保的軟約束也將逐漸削弱,市場化定價方式將倒逼銀行轉換經營模式,通過更加多元化的業務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金融需求,模式化的經營方式將不得不改變。

三是利率市場化后,銀行之間的良性競爭會加劇,每個銀行都會通過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更好的形象贏得市場競爭力,通過差異化、特色化競爭增強用戶粘性,提升消費者滿意度,擴大市場佔有率,逐利化的沖動將被遏制。

四是利率市場化會形成一種市場力量,促使銀行更加合理地配置資金和客戶兩方面的資源,從而抑制粗放式發展的沖動。同時,銀行按照成本和收益形成不同的目標客戶群,找尋自身持續發展的空間,培養與自身相匹配的穩定客戶群體,不得不開發和填補服務空白領域,從而使小微企業、農村地區等薄弱領域受益,中心化的發展態勢將被遏制。

(二)監管差異化

充分發揮監管政策的約束作用和引導作用,促使銀行定位回歸,理順市場角色,擺正市場位置,是銀行服務向實體化、平民化和人性化轉變的重要渠道之一。經營的同質化與監管的同質化又有著密切的關聯,如果監管的規則都是以百貨公司、精品店設限,小賣部的生存就難以為繼,相反,小賣部拿到了專賣權,其背離主業也是必然的。為此,需要通過差異化監管,使多層次的銀行體系真正發揮多層次的銀行功能,切實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金融需求,回歸金融服務的本質。

(三)民營銀行趨勢化

當前,國家從頂層設計出發,拓寬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渠道,試辦由民資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真正的民營銀行的出現,意味著由民營資本參與投資轉化為民營資本、成為投資主體,民營企業家將以主體身份介入到銀行的經營決策之中,並真正承擔起自擔風險的責任,新的所有權結構和草根金融特征使民營銀行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會更強,並且作為高度市場化的微觀個體,可以促進銀行業服務向實體化、平民化和人性化轉型。

(四)消費者保護潮流化

當前,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在全球范圍內已成為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潮流將促使銀行在戰略導向、經營理念、產品研發、營銷渠道、服務方式等各個層面發生根本性調整和變化,在各個業務流程和環節嵌入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基因,用戶思維、快速迭代、柔性服務、體驗至上將成為銀行服務的核心和競爭優勢所在。

金融服務回歸以消費者為主導,是銀行去貴族化,轉型平民化的必然。

(作者為中國銀監會消費者保護局局長)

《 人民日報 》( 2014年03月13日 17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