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1日05:51 來源:重慶日報
茅台國酒文化城一角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涂猛(右)、茅台集團黨委書記陳敏(中)、茅台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左)向中國青基會秘書長涂猛遞交捐款支票
廠區綠化
井然有序的茅台酒包裝車間
赤水河畔美麗茅台
過去的2013年,作為中國白酒行業的龍頭企業,茅台集團積極調整轉型,在同業中遙遙領跑,取得穩中向好成績——全年實現銷售收入突破402億元,同比增長14.01%,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2.85%;主導產品的銷售量、利稅總額、利潤、稅金、人均創利稅、人均上交稅金、股票總市值、品牌價值等高居中國白酒行業榜首。
與此同時,在茅台集團的核心詞語中,“大企業承擔大責任,大品牌有大擔當”的出現頻率越發密集。茅台集團董事長、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仁國說,身為中國知名白酒品牌的領軍者,茅台一直在呼吁和踐行這樣的共識:“我們既要善於積累財富,更要善於分享財富,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據媒體觀察,長期以來,茅台發展不忘回報社會,積極全面履行社會責任,傾力支持各種公益事業,成為全國極具愛心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之一。
茅台把勇擔生態責任作為企業的基本良知,自覺走在積極履行生態責任的前列。
履行生態責任
考量企業良知
早在本世紀初始,茅台集團就提出了“綠色茅台”理念,並實現了污染物的達標排放。此外,在歷次技改擴能中,茅台集團堅持環保先行。其中,力度最大的當屬建設循環經濟園區。
來自茅台的消息顯示,隨著茅台集團老廠區技改和技改擴能項目的實施,到2015年,茅台酒產量將達到4.5萬噸以上,系列白酒產量將達到6萬噸以上。同時,酒糟的生產量也將大為增加。
幾年前,為了解決酒糟隨著白酒產量的增長而增加的難題,茅台集團耗資近10億元,啟動了一項循環經濟園區工程。到了2012年,茅台集團在採取資源化處理方式,將園區酒糟轉化為蛋白飼料的基礎上又投資60多億元,啟動建設茅台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園園區。
作為國家第二批循環經濟建設重點項目,茅台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對中國白酒行業固廢利用、產業鏈的延伸、現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具有較大示范帶動作用。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園的主要功能,就是將企業生產擴能后產生的幾十萬噸酒糟進行循環再利用,以保護茅台酒產區的獨特環境,把釀造茅台酒產生的酒糟轉化成有機肥,酒糟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茅台集團從未忽略過對茅台酒水源的保護。”貴州的一位老環保專家說,在赤水河上游100公裡內,迄今沒有一家化工廠,也沒有因企業建設影響赤水河水質。
據了解,茅台是中國唯一集“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於一身的白酒品牌。從田間地頭生長的糯高粱開始,國酒茅台精心打造了一條“綠色供應鏈”。從原料的綠色獲取、供應商的綠色供應、產品的綠色加工到廢棄物的綠色回歸,整個綠色供應鏈倡導低消耗、低排放,在保証國酒茅台綠色、有機、健康品質的同時,實現了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茅台集團的決策者說,企業是否自覺履行生態責任,是彰顯社會責任和良知的重要考量。
茅台集團的員工說,一部茅台發展史就是這裡的人們與山水自然和諧相融的歷史。茅台人浸潤在骨髓裡的生態觀源自對千年積澱的綠色茅台的繼承與光大。
從“經濟人”到
“生態人”的升華
“在集團的企業文化理念中,‘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是全體員工爛熟於心的,就是品質、品牌、工藝、 環境 、文化。”茅台集團一位姓姜的車間負責人說。
把“環境”列入核心競爭力當中,在中國並不多見。茅台制作生態環境規劃,保護赤水河的生態環境,對茅台酒廠區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建立有機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園等,都在充分印証國酒茅台充分履行企業對生態保護的承諾與責任。
“從更大的背景來觀察這種‘核心競爭力’的價值,意義就更加重要。”一位環保專家認為,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而代價卻是碳排放處於世界前列,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企業的角色尤其重要。企業變“經濟人”為“生態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在國酒茅台,傳遞著這樣的聲音:企業承擔的生態責任,並不是企業的額外負擔,而是企業尤其是食品企業保証產品品質、彰顯和提升自身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企業被賦予新的時代歷史使命。
有專家說,茅台將生態文明建設與企業文化理念相結合,將生態文明理念植根和體現在企業文化中,才使得履行生態責任成為全體員工的行為自覺。
多年來,茅台把對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當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核心任務,從未有過絲毫動搖和懈怠。
長期以來,茅台集團在打造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推行清潔文明生產等領域一年比一年投入更多資金和力量,並不斷在更廣泛的空間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茅台酒的生產,對赤水河流域和茅台鎮的自然環境有著特殊的依賴。百多年來,無論是昔日在作坊中苦心琢磨的釀酒匠人,還是今天分布於全球營銷鏈條上、為茅台服務的現代團隊,歷代茅台人對生態環境的敬畏都令人感佩,“塑生態文明意識,釀中華民族精品”已成為全體茅台人的內心共識,並早已超越時代的分隔。
國酒茅台履行生態責任的另一個宏願,是實現“美麗茅台”。
茅台集團努力改善茅台鎮居民生活環境,制定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投入巨資開始與當地政府共同打造鎮在山中、山在鎮中、水環繞著鎮,鎮環繞著水的干淨、整潔、美麗、宜居的全新幸福小鎮。
不久的將來,一個更加美麗的茅台鎮將展現在世人眼前。
觀照作為民族工業一面旗幟的貴州茅台,無論是從她的昨天與今天都能清晰地看到,這家企業為建設生態文明,履行生態責任的作為已具有普遍的范式意義。
不斷豐富“大擔當”的
企業責任觀
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地方國營茅台酒廠成立至今,茅台的企業社會責任觀隨著時代變遷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升華。
早些年,茅台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更多的是停留在產品層面,立志於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誠實、守信、厚道。
近10多年來,隨著與市場的距離不斷拉近,國酒茅台開始意識到作為一個大品牌應該有更大的社會擔當,不僅要注重生產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還要善於分享財富,投身公益事業。
“這不僅是時代賦予中國企業的使命,也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不斷進步的必然。”在《茅台集團2012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袁仁國作出了這樣的解讀。
1998年至2013年,茅台集團累計為國家上交稅金640億元,並在過去15年中,解決就業2萬多人。隨著發展的步伐,今天的茅台又提出更高目標:提升“五項能力”(國際化推進能力、集團化管控能力、品牌化建設能力、市場化深耕能力、資本化運作能力)戰略,建設“六大平台”(核心原產地白酒釀造平台、國際化推廣樞紐平台、資源整合集約化平台、世界蒸餾酒技術研發平台、工業旅游DIY一體化服務平台、全球投融資產業孵化平台),建立“七大機制”(追求理想的願景機制、嚴格精密的制度機制、持續不斷的創新機制、自我超越的成長機制、多元組合的激勵機制、自我發展的治理機制、環境生態適應機制),在轉型發展的路徑上踏石留印,在做大做強的舉措上抓鐵留痕,鞏固和提升茅台酒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地位,培育產融結合的控股集團,到2017年左右,跨入千億元級企業集團。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另外一組數據:自“十一五”以來,茅台集團累計投入各種公益事業近11億元,包括幫助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災區重建家園,成立以“匯聚愛心,匯聚善心”為宗旨的“心基金”、為西部地區150萬名農村小學生捐贈《新華字典》、援建百所“國酒茅台·希望食堂”等。近5年來,茅台還投入7億多元用於環境保護;並以遠高於市場平均價格的優惠條件收購本地有機原料,使近12萬戶農戶成為直接受益者,戶均收入6400元……
就企業規模和經營情況而言,茅台甚至超過了許多大型工業集團,是名符其實的“大品牌”。而茅台對於品牌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認識得非常清晰——“大品牌,更要有大擔當”。
傾情“國之棟梁”
感召社會
“有人說踮起腳尖就能更靠近太陽,茅台集團的資助就像為我們的腳下墊起了一塊石頭,讓我們更接近夢想。”
“茅台的義舉像陽光般把愛洒向那些不太被人關注的角落,洒向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讓我懂得了,平凡生命的生長離不開社會的關愛。”
“希望有更多企業像茅台一樣來關注貧困學生,讓他們都能踏進大學校園,擁有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
這些飽含深情的話語出自全國各地受到茅台資助的大學生之口。
2012年7月,茅台捐資1億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北京共同啟動了以“國酒茅台·國之棟梁——2012希望工程圓夢行動”為主題的大型公益助學活動,按每人5000元的標准對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萬名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大學新生進行資助。
2013年,茅台繼續為這一活動再次捐款1億元,同樣用於資助2萬名寒門學子,為他們圓了完成大學學業的夢想。
中國青基會負責人不無感慨地說,茅台“國之棟梁”的捐款是希望工程實施以來一次性捐款數額最高、受助大學生數量最多、覆蓋面最廣的公益活動。
此外,茅台旗下的習酒公司早在2006年就捐資2000萬元,資助困難學生進入大學校園。2011年,茅台捐贈1575萬元為西部貧困地區150萬名學生購買《新華字典》,同年捐資1900萬元在貴州貧困地區的學校內修建百所愛心希望食堂……
人才的培養是社會發展最大的原動力,袁仁國形容其為“天之公道貴誠信,地之風水順民心,大之根本貴獨創,業之興旺是樹人”。這與茅台的人才觀念一脈相承,也深刻地體現了民族大品牌呼喚社會重視人才培養、推動教育和社會公平的責任感。
樂善好施
是企業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2008年汶川地震,茅台累計向災區捐款達3934萬元,茅台員工向災區義務獻血54800毫升。2年后的青海玉樹地震,茅台第一時間捐款500萬元。去年4月,四川雅安發生7.0級強震,茅台立即為災區捐助2000萬元,幫助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
除了在特殊時期大力支持公益事業之外,茅台集團旗下的基層單位平時也開展了超過140次的扶貧幫困活動,捐款捐物共計3864萬元。
2013年,茅台獲得我國慈善領域最高規格政府獎——由國家民政部頒發的第8屆“中華慈善獎”的“最具愛心捐贈企業獎”,袁仁國榮膺“年度慈善推動者”殊榮。
上世紀30年代紅軍“四渡赤水”、途經茅台的一段歷史,令茅台與人民軍隊結下了不解之緣。自此之后,“發展不忘愛國,壯大更要擁軍”成為茅台的一項重要理念,每年“八一”期間組成多支小分隊赴全國各地軍營慰問人民子弟兵,已成為茅台堅持10余年的傳統活動。擁軍優屬、關心退役軍人等舉措更是成為國酒人的自覺常態。
從2010年起,茅台集團每年投入300萬元,設立“軍企共建”活動專項資金,建立起支持國防軍隊的長效機制。
近年來,茅台安置退伍、轉業軍人近800人。在茅台集團的1.2萬名員工中,退役、轉業軍人達1300多人,其中有200多名退役軍人已經成為公司骨干。
2012年,茅台獲“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單位”稱號,同時獲民政部“全國雙擁模范單位”表彰。
投身大量的公益慈善活動,折射的是國酒茅台從企業公民、品牌形象的角度出發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正如茅台領導層早已形成的共識:企業的責任不僅是共享好的產品,更要為社會傳遞扶助弱小、重視公益、彌合隔閡的正能量。
茅台所彰顯的不僅僅是一個企業自身成長的微觀命題,更有中國歷史一直弘揚的勵精圖治、樂善好施、急公好義的使命和擔當。
文/金士岱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