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7日06:55 來源:廣西日報
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作文難,難作文”,時至今日,學生寫作犯愁、老師教學犯難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在寫作時,學生到底該如何尋找素材、增添文採?而教師又該怎樣讓教學變得更有趣、更有方、更有效?……日前,廣西中小學作文學術研討會在邕舉行,800多名專家學者、語文老師齊聚一堂,共同研究和探討作文的教與學。
關鍵詞 素材擷取
從點滴中發散思維
在寫作時,學生常常會抓耳搔腮、唉聲嘆氣:或無話可說,或無物可描,或無情可抒……
許多人感到不解:眼睛在看、耳朵在聽、大腦在想,信息何其多,材料滿腦殼﹔動態描寫、靜態描寫、心理描寫,打扮方式多,卻束之高閣……作文寫作,題材無窮無盡、范圍無邊無際,為何卻落到執筆躊躇、無從下筆的窘境?
這,也是南寧市邕寧區城關二小六年級劉老師很是苦惱的一個問題。因此,她期待能在此次研討會上找到答案。
“這一切的問題之源,在於打不開思維。”在廣西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區教研部特聘專家袁剛看來,思維的束縛,常常讓學生對身邊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仿佛過眼雲煙、拂耳微風。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袁剛提出了“見物憶材法”,這種方法借大小、遠近、動靜之物,觸發全身感覺器官,勾起思緒,回憶起可寫之“材”,“一花一葉,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皆可以寫進文章前后,嵌入字裡行間。”
當然,僅限於“見物憶材”這樣具體的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思維的拓展,“通過發散思維,才能從一滴水裡能看到大海的樣子,從一粒沙中能想象整個世界。”經過多年實踐探索,袁剛提出了“跨界取材法”、“信手拈連法”、“移步繪景法”等一系列自成體系的快速開啟思維、迅疾找到素材的方法。
當天下午,袁剛與南寧天桃實驗學校(東葛校區)初二(1)班學生展開了一場教學互動。課堂上,他採用講、畫、寫、煽、議等方式進行“思維爆炸”,尤其是在重點難點要點的處理上,將抽象而深奧的寫作理論和方法淺易化、具象化、生活化,使其變得喜聞樂見、饒有趣味,整個課堂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袁剛認為,同學間可通過觀察和思維競賽,將生活中的點滴、身邊的事物作為依托,尋找更多細致入微的發散點,當學生的思維發散到四級以上時,全班可能會有幾百個發散“端口”,這時學生的思維就會變得非常活躍,習作的獨特性、語言的豐富性、方法的多樣性也就更容易“顯山露水”。他指出,“思維發散,能實現可視界、想象界、靈魂界的三界統一,使人、事、景、物、情等皆能入眼入耳、入情入境、入心入腦,寫作素材便可‘信手拈來’。”
南寧市南湖小學(海茵校區)語文老師韋艷香,是該教學法的推崇者:“思維拓展,讓學生更感興趣也更易於接受,對於靈感啟發和素材擷取能起到多重挖掘的作用。”
在課堂上,韋艷香曾採用了這一方法進行教學。實踐証明,此教學法讓學生對寫作產生了濃厚興趣,課堂效果很好,“如讓學生編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他們可以根據不同動物的特點,區分性格沖突的動物種類,進而進行故事編寫,最后學生們編寫的故事都十分有趣。”
關鍵詞 興趣培養
在教學中灌注情感
解決了素材擷取問題,學生不願寫、不能寫的現狀又該如何改變?與會不少專家認為,以往一些老化陳舊的教學方式,在對情感的激發、引導和運用上,仍沒有把握精確方式,這導致學生的寫作情感仍處於虛無、不可捉摸的狀態。
“寫作沒有情感成分,學生也就不善於發現,在他們眼裡,寫作成了一件索然無味的事情。”在廣西教育學院教研部主任陸雲看來,情感的融入也是寫作欲望的關鍵所在。
而這種情感的灌注,需要師生雙方的互動。
在近一個半小時的授課中,袁剛並未講授“文之定法”,而是用詼諧幽默的言語、親身經歷的趣事,與學生展開情感互動,並在插科打諢的“我問你答”中,激發學生的文字表達欲望。此外,他還利用圖示、符號等易於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教會師生“快樂高效”作文如何教、如何寫。
袁剛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寫作潛質,關鍵在於如何激發、如何挖掘,而以往許多老師上課都是照本宣科,語言機械呆板,根本提不起學生寫作的興趣,整個課堂枯燥乏味、索然無趣。“老師的情感,能夠感染、帶動和激發學生的情感。”他提倡,在實際教學中,需要用教師的情來引發學生的情。
對於情感調動,他建議教師通過“四情”(即真情、痴情、煽情、激情)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指導學生進入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讓學生動情動心,感受寫作的樂趣所在,“通過這種教學,可以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表達,脫口而出,揮筆而就。”
現場的課堂展示,讓不少老師直言啟發很大。河池市第二高級中學徐婷婷老師表示,回校后要嘗試這種情感激發的教學方式,把最原始的方法找回,讓學生更感興趣、更有意願去學,在寫作時可以“有感而發”,並在開放式寫作中找到快樂。
寫作,是一種主觀性、情感性很強且充滿靈動性和新穎性的創作活動,培養和保持一顆豐富而敏感的心靈,是至關重要的。廣西教育學院院長、廣西寫作學會會長容本鎮教授認為,充分調動情感和心理感受,這樣既可豐富創作素材,又可增強作者的藝術靈氣和激發強烈的創作激情。
關鍵詞 文採鍛煉
於閱讀中煉字煉句
“作文寫不好,除了思維打不開之外,更重要的是句子寫不美。”袁剛分析道。
誠然,學生在寫作時,思維打開了,情感涌來了,可為何文章依舊寫不好、寫不美?
不少專家認為,學生囿於應試技巧,不僅敗壞了文章口味,也扼殺了語言個性,導致作文“匠氣”太重、靈氣不足。
廣西師范大學教授陳玉秋,近年來多次擔任全國高考廣西語文學科評卷組組長。在高考評卷中,他發現不少學生作文易於出現“文字弱化、文體單一、套作風行”等問題,這讓他對當下高考作文的困境進行了解析和反思:“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原始的語言積累,熱捧形式上的浮躁和追求急功近利。”
因此,在研討會上,陳玉秋特別強調了積累閱讀、汲取素材的重要性。
“腦袋瓜子裡沒幾個詞兒,怎麼能成‘文’呢?有了幾個詞兒,不懂文法,不講修辭,即使有了文,那也是滿嘴跑舌頭,人家根本‘聞’不著。”研討中,廣西師范學院教授、廣西語言學會副會長伍和忠一語中的。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在教學上,伍和忠建議,中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扎實地去補補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的課,弄清楚漢語究竟是怎麼回事,打好語言和語言學基礎,老老實實去搞點寫作、去學點寫作學。
在學生方面,除了多積累閱讀、善謀篇布局外,袁剛還建議中學生充分利用好微博這一平台,在記錄生活喜怒哀樂的140字裡,如果少些“平白直抒”的記敘,多些“深思熟慮”的描述,或許能收獲意想不到的寫作提升。
容本鎮表示,作文不應該僅僅是生活的“照片”,也不僅僅是語言的堆砌和思維的拓展,而是情感、語言、思維三者的有機結合,是在感情基礎之上的思維、語言練習和運用,“三者結合,可讓作文教學訓練既變得生動活潑、新穎有趣,又避免教學指導的無的放矢、隔靴搔痒。”
當天,一套《新派作文實驗教材》走進人們的視野,這套教材融合了袁剛及其團隊30年來探索和實踐的成果。該教材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共有24冊,是強調情感、思維、語言“三位一體”的、在生命化寫作中提升表達能力和語文素養的作文教學體系。當前,新派作文已在區內外數百所中小學開展實驗。
容本鎮認為,新派作文體系把高校裡的寫作學、作家們倡導的生命寫作等與中小學作文教學連通起來,堪稱前無古人的做法。
(來源:廣西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