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7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文物保護這件事上,請叫我‘老頑固’好了。”3月3日,北京會議中心,全國政協委員樊錦詩對記者說。今年是這位“敦煌女兒”第二十二次出席全國兩會,也是她守望敦煌的第五十二個年頭。
“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樊錦詩得到“娘家人”全國婦聯的最高禮贊——她和另外9位杰出女性榮膺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
心中的夢想要踐行
■張永蓮搶佔科研處女地、李賢玉和課題組攻克數十個技術難關、郁霞秋放下手術刀帶領鄉親致富
已近耄耋之年的張永蓮一生都在通往夢想的路上。1957年她大學畢業填寫志願,所有選項裡寫下的都是科研,最終,她如願以償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1985年從英國進修回國后,第一個夢想展開,她帶領自己的隊伍瞄准當時在國內還處於空白的雄激素對真核基因轉錄調控機制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績。1998年,63歲的張永蓮向著第二個夢想進發——附睪對精子成熟的作用機制研究,成果震驚世界。2007年,70多歲高齡的張永蓮又發現了新夢想,她成立了上海市分子男科學重點實驗室,開展精子發生和成熟過程中表觀遺傳機制的研究,搶佔這一未被開墾的科研處女地。她說:“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應該在人類生殖健康中發揮力量。”
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第四研究所總工程師李賢玉心中也有個大大的夢想。上世紀90年代初,她走出北京大學時,正值“出國熱”“下海潮”,但她選擇了參軍入伍。電子信息專業的她,希望用所學為戰略導彈部隊的信息化做些事。
23年青春韶華結出累累碩果。李賢玉和課題組先后攻克導彈旅通信網系統構建等數十個技術難關,成系統、成體系、成建制提升了二炮基於信息系統的指揮控制能力,多項科研成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二等獎。實驗室、靶場、工業部門三點一線的工作軌跡,別人說苦,李賢玉卻樂在其中……
41歲的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金港鎮長江村黨委書記郁霞秋,人生軌跡的一次大轉彎,也是源自夢想的牽引:“讓鄉親們過上比城裡人更好的生活”。大學學醫的郁霞秋畢業后用15年時間成為“無錫市衛生系統拔尖人才”、醫院腫瘤科赫赫有名的“一把刀”。但2001年,她卻突然做出決定,棄城返鄉回到心中最牽挂的長江村,成了鄉親們口中的“小郁書記”。
她是長江村第一個女大學生,也是村裡第一個“跳回”農門的大學生。放下手術刀,拿起榔頭,郁霞秋開始帶領鄉親們在致富路上狂奔。十幾年過去,村辦企業成了上市公司,村裡八成家庭都有了小汽車,九成村民住上了別墅式樓房。
曾經遠近聞名的窮村,如今被譽為“長江名花”,而在浩瀚的星空中,有一顆小行星叫“長江村星”,這是國際小行星命名史上第一顆以村命名的小行星。
堅持的力量最動人
■樊錦詩52年使石窟保護走上科學路、鄧迎香帶領村民13年挖洞不止解決行路難、李蘭貞從小本生意做到年創收50億、荀笑紅堅守“苦臟累險毒”排水崗位23年
大漠深處52年,樊錦詩一生所寄,全在莫高窟的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她領導團隊,鑽研理論、方法和技術,使石窟的保護真正走上了科學之路﹔她深知文物保存環境對文物的重要性,曾一紙提案讓鐵路繞了個彎﹔她提出“數字敦煌”理念,用多媒體及智能技術把美輪美奐的藝術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董架鄉麻懷村裡,有一位叫鄧迎香的女農民,也用13年的時間,証明著堅持的力量。她帶領村民13年挖洞不止,硬是“啃”出216米長的“人工隧道”,解決了數千名群眾世代渴望解決的行路難,連通了外面的世界,被譽為“當代女愚公”。
從痴人說夢到夢想成真,唯有持之以恆的努力。1992年,同樣是農村姑娘的李蘭貞和十幾個同鄉來到了大都市。從創業初期的小本生意到如今年創收50億的國際化建筑集團,天津天一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蘭貞用真誠、執著和奮斗,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
在鋼筋水泥的世界裡打拼,沒有一股子堅韌勁兒,難以持久。李蘭貞說,走到今天,有兩個法寶。一個是誠信,一個是感恩。因為講誠信,公司讓每個項目都成為企業文化的品牌﹔因為講感恩,集團在多所高等院校設立數百萬助學金,先后為教育、國安等社會公共事業累計捐助2600多萬元。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排水集團顧鄉排水公司女子清掏班班長荀笑紅,在“苦臟累險毒”俱全的排水崗位上堅守了23年。她帶領的清掏班負責960座檢查井、1810座雨水井的排水工作,它們分布在66條街路上,管線總長度68公裡。
冰天雪地裡,荀笑紅每天要站三四個小時,一天幾百桶泥的工作量讓男同志都望而生畏﹔夏天暴雨一來,她和團隊就要往外跑,常常要在齊腰深的積水中堅守10多個小時﹔更大的困難是險和毒,盡管幾次遇險,光聲帶手術就做過三次,但每次搶險,她都毫不猶豫地帶頭下去。
有愛的生命更美好
■王紅心發起“紅心志願服務隊”行程2萬多公裡、馬恆燕4年將未竣工學校發展成塞上名校、武秀君12年代夫還債300多筆
河北省滄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政治處主任王紅心從警23年,先后幫助貧困學生260多人,幫教失足青少年180多名,300余次走進學校作教育報告﹔她發起的“紅心志願服務隊”,已組織助殘、義診、助學等活動100余次,行程2萬多公裡,與100多個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她讓七旬孤寡老人結束了24年黑戶生活﹔她為貧困母親找回了11年前遺失的1萬元錢﹔她常到看守所對在押人員做心理疏導,一年多來,已幫教50多名在押人員……
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第二十一小學湖畔分校,孩子們已經習慣在清晨的校園門口,見到笑容可掬的“校長媽媽”馬恆燕。三尺講台堅守30年,馬恆燕內心無比堅定:教育是她一生的事業,而孩子是她事業的理由。
在湖畔分校,每個孩子每學期都會得到一個証明自己的獎狀,或體育星或藝術星或閱讀星或孝敬星。讓每個孩子在自信中學習成長是馬恆燕的理念,她常說:多幾把尺子評量,優秀學生就會更多,放大閃光點就是“學困生”的轉化點。愛可以創造奇跡。短短4年,這個曾經缺水斷電未竣工的學校,發展成為家長歡迎、學生喜愛、社會夸贊的塞上名校。
一場車禍把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滴塔村農村婦女武秀君,拋到了命運的谷底。丈夫撒手西去,留下270多萬元外債。武秀君沒有猶豫,一個人扛起家庭和債務雙重壓力,走上了代夫還債之路。
武秀君找到債權人,將丈夫的簽字改成自己的,然后通過丈夫生前留下的社會關系,繼續領著工人干,掙錢還債。12年來,武秀君累計償還債務300多筆,共計245萬元。她為自己贏得了尊嚴,也捍衛了誠信的價值。(記者 劉維濤)
《 人民日報 》( 2014年03月07日 06 版)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