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6日04:53 來源:重慶日報
2月24日,作為專利代理人的劉佳正通過網絡為客戶辦理專利申請及維權。 記者 羅斌 攝
產生背景:
不創新就無法生存——越來越多的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這條市場法則,專利已經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必要武器。隨著專利申請量的大幅增長,專利維權事件的增多,專利代理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
前景評估:
2013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82.5萬件,同比增長26.3%,共授權發明專利20.8萬件;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4.02件,提前兩年完成國家“十二五”規劃設定的目標。巨大的市場需求下,專利代理是極富挑戰性、又日益火爆的“金飯碗”。
入行時月薪2000元,1年多就可能月薪過萬元——在人們熟悉的行業中,少有收入能這樣快速爆發式增長的。但對於專利代理人而言,這是尋常事。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在重慶,通過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的有2000多人,但真正持有“兩証”(專利代理人資格証和專利代理人執業証)的專利代理人僅82人。在全國范圍內,持有“兩証”的從業人員也不過8000多人。他們不僅要為創新者撰寫專利申請的文書,幫助創新者的專利獲得授權,還要處理由知識產權引發的法律糾紛。
“專利代理嚴格意義上說並不是新行業,國外早就有。在國內也出現很多年了,只是這些年才被大家所了解。”2014年,是劉佳成為專利代理人的第10個年頭,如今她已經成為合伙人,並擁有自己的專利代理事務所。
不當醫生去“打雜”
父母擔心又不解
1995年,從華西醫科大學畢業后,劉佳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名放射科醫生,但這並沒有讓她安定下來。2000年,劉佳偶然在報紙上看到,國家很缺乏專利代理人。自認為不適合當醫生的她隨后作出了大膽的決定:辭職轉行。
接下來,她一邊報名參加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一邊在一家專利代理機構實習打雜。
“父母覺得我的舉動不可思議。在他們眼裡,醫生就是一個穩定、收入高的理想職業,沒必要再折騰換工作。再加上從醫院出來之后,我的收入從差不多2000元降到了幾百元,以前的碩士學位都不管用了,還要重新參加資格考試。”劉佳說,當時父母擔心她吃飯都成問題。
2004年,劉佳成功考取了專利代理人資格,並正式到一家專利代理事務所供職。
“剛去的時候月薪也隻有1000元。但這個行業的收入增長很快,有的甚至1年多就能漲到月薪10000元。”劉佳說。
需理工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高門檻造就“金飯碗”
“這幾年,大家的知識產權維權意識都有所增強。”劉佳說,她能明顯地感覺到國家和企業對創新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通過申請專利,能夠讓自己的創新成果得到保護。
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82.5萬件,同比增長26.3%,共授權發明專利20.8萬件;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4.02件,提前兩年完成國家“十二五”規劃設定的目標。
市場容量的擴大,對專利代理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我們當時是兩年考1次,由於人才供應不足,2006年后改為每年考1次。”劉佳表示,她考試時的通過率是1︰10,現在已經提高到1︰4了。盡管如此,專利代理資格考試還是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首先,參加專利代理資格考試需要有理工科背景、從事兩年以上科學技術工作或法律工作的復合型人才。“你要幫別人撰寫專利文書。特別是發明專利,如果沒有理工科背景,和申請人溝通都很困難。”再說考試內容,比如需要復習的《審查指南》就有5厘米厚,需要參考人員把基本的知識點都記得滾瓜爛熟。
需要靜心和長期學習
不是人人都適合
“雖然這是一個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職業,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能不能夠在這個領域發展得好,性格很重要。”劉佳認為,專利代理行業更需要的是“內向型”人才,因為日常的工作主要就是撰寫專利申請文書及完成相關的手續。像這樣與文字打交道的事情,需要代理人能夠時刻靜得下來,忍受得了寂寞,更需要長期的堅持。
從2012年開辦自己的專利代理事務所至今,劉佳的員工從4人變成了10人,業務量也蒸蒸日上。外人眼裡,她算是小有成就的專利代理人,但危機意識讓她一刻也沒有放鬆過學習。
在仔細分析了專利代理行業的發展前景后,劉佳決定考取律師資格証,今年她報名參加了在職法碩班。考慮到以后接到的國際代理業務會越來越多,她平時還刻意訓練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在這個領域待久了,就越發覺得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夠。要想突破現狀,就隻能不斷學習。”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