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一畝麻竹配頭豬 帶活榮昌兩支柱

2014年02月03日05:24    來源:重慶日報

原標題:一畝麻竹配頭豬 帶活榮昌兩支柱

  麻竹和生豬,是榮昌縣的兩大支柱產業。這兩大產業佔該縣農村經濟總量的60%以上。記者近日從榮昌縣了解到,他們將種麻竹和養豬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豬—沼—竹循環經濟模式,既解決了竹筍生長期缺水的難題,也使養豬場的養殖污水得到回收利用。通過這種方式種出的麻竹筍畝產達到了3000—4000公斤,比過去翻了一番。

  兩次干旱,讓他損失數百萬元

  負責該項目實驗及技術研發的重慶包黑子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包傳彬告訴記者,該公司主要生產以麻竹筍為原材料的筍絲、筍干等竹筍類制品。因此,每年是否能收購足夠的麻竹筍,是決定公司當年能否賺錢的關鍵。

  “麻竹筍出筍期主要在夏秋季,種麻竹筍要穩產高產,必須具備大水、大肥、高溫、高濕四個條件。”說起麻竹筍的習性,包傳彬如數家珍。在有著“火爐”之稱的重慶,雖然具備了高溫高濕的條件,但每年7—9月的伏旱天氣卻最讓包傳彬傷腦筋。因為竹筍會因為缺水而無法出筍,從而影響產量。

  包傳彬說,他曾在2006年和2011年先后遇到過兩次因高溫伏旱天氣導致的麻竹筍減產,當年,公司隻完成了20%左右的收購計劃。由於“無米下鍋”,公司損失數百萬元。

  “豬沼竹”三位一體,畝產翻番

  如何讓竹筍在高溫伏旱天氣仍然保持穩產?從去年起,榮昌縣開始推行豬 — 沼 — 竹循環經濟模式,也就是在麻竹林地裡建豬場,用豬的糞水發酵成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免費提供給周圍農戶使用;沼液通過沉澱池、儲液及稀釋池,經管網輸送到麻竹林,為麻竹提供灌溉水源和有機養料;而沼渣則覆蓋在麻竹根部充當養料。

  去年,他們在3000畝竹林試推行了豬沼竹循環經濟模式,效果明顯,不但當年的麻竹產量沒有因伏旱天氣減產,到了產竹筍的時節,用有機肥作養料的麻竹林畝產達到3000—4000公斤左右,比普通竹林1000—2000公斤的產量高出一倍。

  包傳彬告訴記者,經過大量的試驗和專家論証,一畝麻竹林隻需要喂養一頭豬,便能實現糞肥供給,據此論証,一片30—50畝的竹林建一個30-50頭的養豬場,打一口機井,建一口沼氣池,便可實現“豬沼竹”循環經濟模式。

  麻竹筍“垃圾”也成了搶手貨

  那麼,通過“豬沼竹”循環經濟模式,農戶種植一畝麻竹養一頭豬的收益如何?包傳彬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畝麻竹僅按出產麻竹筍2噸,單價700元/噸計算,可獲利1400元。每畝可出產竹葉200公斤,2元/公斤,可獲利400元。竹材每畝可出產0.5噸,按照360元/噸計算可獲利180元,竹蔸每畝出產100株、每株1.5元可獲利150元。一頭豬100公斤,按16元/公斤計算,可獲利1600元。共計3730元。此外,該項目所產生的沼氣,也可以保証竹農基本生活、照明用氣的需要。

  通過這樣的循環經濟模式,不但麻竹的產量提高了一倍,就連過去讓包傳彬頭疼的竹殼、竹節等“麻竹筍垃圾”也有了新去處。包傳彬說,一畝麻竹所產的竹筍中,約60%是廢棄物,過去他們都得花每噸100元的垃圾處理費用,對麻竹筍垃圾進行處理,如今他們與西南大學合作,將竹殼、竹節等廢棄物加工成青貯飼料,用來養牛、喂豬,不但省下了牛和豬的飼料費用,還省下了往年必須花費的垃圾處理費,這種青貯飼料的市場行情也不錯,每噸能賣到750元。

(來源:重慶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