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干部論壇

(現場·直面時代問題 助力中國前行)

青海省委書記駱惠寧談“三農”:領導干部要帶頭“務農”

記者  張志鋒

2014年01月21日07: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三農”工作要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敢大意。增產增收要靠農業科技,更重要的是改革創新。隻有深化改革才能彌補稟賦的不足,蹚出新路。

“政府投入的涉農資金要撬動社會資本,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培育新型農民是當務之急,長遠看,也比單純的修渠修路更重要。”……1月11日,2014年青海省委第一次常委會研究的第一個議題是“三農”工作,說起稼穡之事,與會者都有一肚子話。

去年青海省糧食總產超過100萬噸,實現“八連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加806元,增幅再次超過城鎮居民,實現“九連快”﹔減少貧困人口約21萬……成績背后是汗水,去年開春遭遇連旱,影響春耕播種,夏天部分農牧區發生洪水和雪災。沉甸甸的數字記錄著青海農牧業走過的不平凡一年。

省委書記駱惠寧說:“‘三農’工作要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敢大意。青海耕地少,生產條件較差,每年自產糧食僅100萬噸左右,還有20萬噸依靠市場調劑。但是,我們的糧食儲備比較足,夠城鄉居民吃上一年,是國家規定時間的兩三倍。此外,每年還調出青稞和土豆共20萬噸。作為西部欠發展地區,我們用足了力氣。”

“青海絕大部分地區為農牧區,農牧民脫貧致富任務很重。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將來誰來種地、誰來放羊?怎樣種好地、放好羊?”省長郝鵬說,“下鄉時發現,一些州縣干部對農牧業不熟,也不太懂,主要心思不在‘三農’上頭。作為農牧區干部,應多花點精力抓‘三農’。”

“農業是弱質產業,在一些地方仍是弱勢產業。部分干部對‘三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種傾向需要糾正。”一位與會領導說。

“領導干部要帶頭‘務農’,搞好強農惠農富農的服務工作。”駱惠寧說,“眼下在農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靠‘993861部隊’怎麼能建設好新農村?一把化肥隨手撒,種不出糧食,也種不好糧食。要舍得花錢培育新型農民,確保農業后繼有人,測土配方等農業科技要千方百計進行推廣。”

“增產增收要靠農業科技,更重要的是改革創新。”駱惠寧接著說,前不久他到互助土族自治縣農村調研扶貧項目——養殖獺兔。當地把整村推進的扶貧資金,先量化到貧困戶頭上,再集中投入發展養殖,大家“各炒一個菜,共辦一桌席”。村民到養殖場打工掙錢,還有分紅。“這種扶貧模式是一種創新,值得肯定。同時要注意機制創新,更加注重扶貧的精准化,不能大呼隆,要讓入股的貧困戶明白自身權益,獲得合理收益。”

青海農牧業發展受制於自然條件等不利因素。“隻有深化改革才能彌補稟賦的不足,蹚出新路。”駱惠寧最后談到,現在惠及“三農”政策性投入不斷增加,相比過去也算不少。問題是怎樣更好地發揮作用,產生實效。答案還是改革!公益性項目以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性、經營性項目要依靠市場。把財政資金當“芯子”,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確保財政資金高效化,社會資本高能化。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21日 11 版)

相關新聞: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

中央一號文件發布 連續11年聚焦“三農”

解讀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四大新看點

政策解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