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習武健身 讓男孩多些陽剛氣

2014年01月04日11:49    來源:黑龍江日報

原標題:習武健身 讓男孩多些陽剛氣

  2013年11月起,哈爾濱市道裡區教育局開始實施“武術進課堂”工程,把中華傳統武術引入體育課教學。道裡區教育局局長張雷說:“武術對場地、器材的要求較低,不受時間、季節限制,可適應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武術進課堂’可以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希望通過該工程,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

  家庭寵鍛煉少 男生不陽剛

  在熱播的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中,幾位男孩兒多次被當地老鄉認作女孩兒,從而引起了網絡上“男孩危機”的熱烈討論。哈市一小學教師說:“現在的男孩的確缺少漢子豪氣,很多人體質弱且不愛運動,受點小傷大驚小怪,有的還會哭著向老師告狀被女生欺負。”有同感的,還有家長。李女士說:“過去,我兒子遇到啥事都‘縮’在后面,和人打個招呼都臉紅。”

  “在學校進行相關調查時,很多小學老師告訴我,男孩講話的聲音小,遇到點兒困難就掉眼淚,言談舉止中缺少應有的陽剛勁兒,很多男孩像女孩一樣嬌弱。”心理專家王華英說。她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居多,孩子在家庭成長過程中缺少性別定位的環境。其次,很多家庭對男孩子過於嬌寵、呵護,對其要求也是必須要“乖”。最后,缺乏體育鍛煉。體育運動可以在可控的競爭、對抗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失敗,學會應對挫折,培養進取精神,這是其他教育手段很難實現的。

  武術進課堂 培養男子漢

  道裡區教育局副局長劉義介紹,2013年11月起,道裡區教育局實施了“武術進課堂”工程,把中華傳統武術引入體育課教學,並編寫了適合青少年使用的武術教材。目前,“武術進課堂”已在道裡區58所學校、5.6萬多名中小學生中實施。許多教師也主動加入“習武”的陣營,習武健身在師生中已蔚然成風。

  近日,記者在哈市經緯小學看到,很多男生在體育館裡進行武術訓練。班主任尹麗娟說:“經過武術課的熏陶,班裡好幾個男生像換了個人,就是站在那裡,也變得挺胸拔腰,顯得特別有范兒。”記者問一個正在進行武術套路練習的男生:“你覺得優秀男生應該是什麼樣子?”他立刻回答:“勇敢、理智、敢於承擔責任,不會為小事兒斤斤計較。”

  記者了解到,開始時,很多家長對學校開展武術課持反對態度,認為會佔用學習時間,而且害怕孩子受傷。不過很快家長們就轉變了態度。道裡區第七中學學生家長張涵說:“以前家裡換燈管,兒子都離得遠遠的,生怕砸到他。前幾天我換燈管,他竟然主動幫著扶梯子、遞工具,而且也愈發變得有禮貌了,學武術真的很不錯。”

  哈爾濱體育學院武術系副主任孫玉濱教授說,道裡區教育局將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武術內容納入體育課堂教學之中,不僅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合理地掌握了一項技能,還能延伸到課外,使之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良好“教材”,從而全面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等意志品質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些正是“男子漢”應有的品質。

  打造“純爺們” 需要社會合力

  心理專家王華英認為,道裡區教育局的做法有利於“男子漢”的培養,是一種有益嘗試。但她也指出,打造“純爺們兒”,不能僅靠學校一方的重視和努力,更不可能指望一堂“男子漢課”就能起到明顯效果,它需要家庭、學校和全社會的正確教育和引導,隻有多方共同形成一個“男子漢”的價值導向,才能真正讓男孩子們“爺們兒”起來。

  王華英認為,要培養孩子的男子漢性格,首先需要家庭的積極引導。男孩子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和挑戰,從小培養孩子堅強、勇敢、擔當和善於溝通的品質至關重要。家長在培養孩子時,應該少一些溺愛,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在困難和復雜的環境中生存,告訴他們獨立自強的重要性,讓他們在鍛煉中克服身上的嬌氣、躁氣和虛氣,形成堅毅的男子漢氣質。其次,學校除了開設課程外,也應該多招聘一些男老師,擺脫現在學校陰盛陽衰的現狀。社會也應該創造更加良好的成長環境,樹立正確的人格導向,通過正面宣傳引導,讓男孩子崇尚男子漢氣質,形成堅強的性格。

  鏈接

  全國各地的男子漢課

  北京朝陽實驗小學:特為男生增設了足球、攀岩等7門“男子漢”課程。同時,男孩子喜歡鼓搗的電腦、電路、機器人等項目也在特色課裡。

  上海閘北區第三中心小學:開設了“小小男子漢,父子大課堂”這一特殊課程,通過課程,以及親子互動和家校合作,培養出有自信、勇敢誠信、會交往、有責任心、初步獨立的“陽光男孩”。

(來源:黑龍江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