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看《爸爸去哪兒》的時候,我們在看什麼?

鄭  娜

2013年12月18日14: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盡管綜藝一直被看成是“女人菜”,但以父愛為主題的《爸爸去哪兒》顯然對男性觀眾的吸引力也不差。有視頻網站統計,《爸爸去哪兒》(海島篇下)單期節目的“爸爸粉”的年齡覆蓋已經橫跨“40后”至“00”后,主體觀眾聚集在18-24歲之間,即覆蓋了從高中生到大學的學生人群。而25-45歲群體亦佔領了重要比例。25-45歲,恰好是當父母的年齡,或者是將要做父母的年齡。對於這個年齡的觀眾來說,這個節目給他們帶來了什麼?”

“媽媽經”“爸爸經”大討論

有著4歲兒子的“80后”母親張爽是《爸爸去哪兒》的忠實粉絲。每次看節目的時候,她經常會從明星爸爸和孩子身上發生的事情,聯想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生活中種種相同的境遇。事后還會和身邊的其他媽媽們一起討論,念起各種“媽媽經”,尤其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各自承擔什麼樣的角色。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而現在的父母們往往以‘工作忙’等為借口,放棄對孩子的教養。在這點上,明星爸爸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們都是某一領域有所成就的人,但都能認真、細心地對待小孩子的每個小問題,給孩子耐心的引導。”張爽說。在這個忙碌的社會裡,《爸爸去哪兒》讓許多和她一樣的年輕父母開始反思自己的角色缺失。

“從社會學視角來看,這檔節目所引發的,不只是關於親子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討論,還或多或少承載起更新社會性別觀念的功用,有助於推動性別角色多元化、彈性化的現代性轉變。”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徐安琪表示。在她看來,“爸爸去哪兒”其實是一句詰問,傳遞了家庭育兒父親不宜缺位的現代新觀念,也注定將掀起一場討論“父親角色如何重建、親子如何共同成長”的熱潮。

想來一次父子的單獨旅行

角色的重建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從當下做起最重要。

作為《爸爸去哪兒》的擁躉,羅俊是一個年輕爸爸,兒子與kimi年齡相仿。同樣都是老爸,同樣都是古靈精怪的萌孩子,同樣都是面臨著與孩子相處和教育的問題,在林志穎、田亮、“黑米”、“森碟”們的身上,他看到太多自己平時生活中的影子。

“拋開節目中那些老爸的明星身份不談,當他們和孩子面對一些小難題顯得束手無策時,當他們把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來哄時,當他們循循善誘地試圖給孩子講道理時,他們已經不是什麼明星和‘星二代’,只是一對對普通的爸爸和孩子。發生在他們身上那些喜怒哀樂,同樣也正在每一對適齡的父子身上發生。”

羅俊總是在想,如果真的換成是自己帶著孩子遇到那些場景和任務,會是怎樣的一番場景:“應該也會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很好的鍛煉與成長的機會吧。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參加這樣的節目。那麼,不如趁早突發奇想,不聽媽媽和老人的念叨,單獨帶著自己的寶貝來一次屬於父子的單獨旅行吧。”

看孩子們走近社會的過程

“最好的電影不是你說了一個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觀眾心裡激起了些什麼。你不要想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沒有人在看你,他們是在看自己。”導演李安的這句話不僅適用於電影,也適用於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之所以能在一夜之間成為最火的電視節目,歸根結底莫過於此。

每個人在節目上找自己的某一個影子。36歲的軟件工程師彭衛中與太太說:“這是難得一見的好節目。讓我們看到了小朋友的天真、可愛和童趣,也看到了小朋友在適應不同環境時的不適、不安和抗拒。童言無忌,童言無欺,賦予該節目非常不錯的真實性,讓節目非常感人和溫馨。”

“70后”的女性觀眾趙曉霞坦言,雖然很反感節目組打出主觀支配孩子感情的畫外音般的字幕,但孩子們的童真還是會將她拉到電視機前。“看Kimi因為不願意單獨出任務而難過那集時,一向淚點甚高的我,竟被這個不到四歲半的孩子對未知世界的害怕戳中淚點。或許這正是節目吸引我的地方:看孩子們走近世界的過程,有淚水、歡笑,也有妥協、無奈,就像曾經的我們。”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