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3日07:21 來源:廣西日報
忻城縣縣長李朝暉與搬遷戶促膝交談 藍春青/攝
特色文化旅游——莫土司衙署躋身全國3A級景區。樊紹光/攝
央視“心連心”藝術團小分隊歌手金波和董青青深情為忻城縣城關鎮泮水村村民演唱《有事你就說》。 李曉成/攝
大理石生產車間。李曉成/攝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羅獻吉/攝
:巧抓特色重塑大石山區
藍艷青 黃大華 羅獻吉 李曉成 藍春青 羅慶東
位於大石山區的忻城縣地處廣西中部,地質環境素有“七分石頭三分土”之稱,全縣人口41.05萬,僅有耕地44.6萬畝,自然條件極為惡劣,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
“面對發展困境,忻城縣巧抓特色,促進大石山區實現科學發展。”該縣縣委書記謝大研、縣長李朝暉介紹,忻城縣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開創了扶貧攻堅工作新局面﹔依托豐富的石材資源“點石成金”,增強經濟活力﹔挖掘土司文化內涵,結合生態資源大興特色旅游﹔賦予城市建設以壯族文化特色,促使城鎮建設大步向前﹔結合民族文化,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文體活動蓬勃發展。
易地搬遷:扶貧工作開創新局面
一座座嶄新的高樓排列有序,一條條寬闊的道路平坦清潔,家家用上了自來水、戶戶亮起了日光燈……這是忻城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真實寫照。
電飯煲、洗衣機、電磁爐這些詞語在70多歲的彭桂花老人腦海中算是個新名詞,一直居住在忻城縣城關鎮弄礦屯的她有個心願就是在有生之年能看上電視。今年6月25日,該縣17個“三不通”自然屯全部搬遷安置到該縣城南新區廉租房居住,徹底改變了全縣89戶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的生活環境,終於圓了老人的電視夢。
近年來,該縣充分利用重點鄉鎮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扶貧攻堅的一項重要舉措擺上議事日程,積極探索易地扶貧搬遷、石漠化治理和城鎮建設“三位一體”的生態扶貧開發“無土安置”新模式,將貧困山區特別是“三不通”村屯群眾易地搬遷進城鎮,優先在縣城城區周邊、工業集中的大鄉鎮及工業園區建設易地安置區,讓搬遷的群眾穩得住、富得起。同時配套出台“兩不變”、“三優先”、“四減免”系列政策措施。即讓移民搬遷后,原居住地山林經營權、已享受的退耕還林補助政策不變,原承包土地經營權不變﹔搬遷群眾得到優先安排就業、優先安排子女入學、優先享受民政低保﹔入住廉租房的群眾還享有免交建房有關辦証手續費等費用、免交戶籍遷移手續費和辦証費、免交子女就讀轉學和借讀費用、減免房租費。
如今易地搬遷的群眾,出門就有公交車,上班就在家門口,正如現住進城南新區廉租房的張太文所說的:“我們現在的生活呀,農民直接變為市民,生活越來越好!”
點石成金:特色產業增添活力
忻城縣大理石礦產資源豐富,儲量大,種類繁多。近年來,該縣依托石材資源和西江黃金水道優勢,積極實施“點石成金”戰略,“以資源換產業”的重大戰略部署,做大做強做優石材產業,實現了從工業項目弱縣向工業項目強縣的轉變,帶動了當地交通、就業、經濟等方面的快速發展。
目前,全縣共有13家大理石加工企業,其中在思練-大塘工業集中區有10家,馬泗鄉1家、紅渡鎮1家,城關鎮1家,有興城石材廠、好風光石材廠、祥和石材廠、宏德石材廠、裕達石材廠、大塘賢明石材廠、盛世石材廠、正東石材廠、鑫祥石材廠、民貴石材廠、西部礦業石材廠等,投資都在5000萬元以上,主要生產銀白龍、灰姑娘、木紋王、紅龍玉、墨玉、銀玉灰等10多種大理石品種,年產石材達300萬平方米。其中“銀白龍”大理石2010年被中國石材協會評為“全國首批名、優、特石材品種”。
招商投資2.1億元興建的廣西東盟石材交易市場,項目用地1000畝,現已完成項目一期征地工作,進入土地平整階段。項目規劃建設為石材交易市場及石材產業園。項目建成后,將形成生產、供應、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型專業市場,促進忻城石材、物流產業朝規范化、健康化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打造廣西乃至華南地區區域石材加工貿易中心,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變,使石材產業成為忻城縣乃至來賓市新的支柱產業,努力形成“北有萊洲、南有水頭、東有雲浮、西有忻城”的中國石材發展分布格局。
該縣力爭在“十二五”規劃末期實現石材產業銷售總收入達到40億元,拉動相關產業產值10億元。
特色旅游:文化與生態提高含金量
今年1至9月,忻城縣完成接待游客106.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完成5.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3%、14.7%。
快速增長的數據體現了忻城縣實施“旅游活縣”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特色旅游的斐然成績。
該縣在發展特色旅游方面使出了三大“撒手锏”:大力挖掘“莫土司”等特色文化,努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強化區域合作,融入桂林、南寧、柳州等大旅游發展圈﹔文化生態結合,開拓特色旅游產品。
大力挖掘“莫土司”等特色文化,努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一是聘請專家在土司衙署各重要景點樹立人物塑像,再現莫老爺曾經生活場景﹔二是在土司衙署頭堂進行具有地方特色的壯民族文藝表演,成立莫土司文化表演藝術團,排演系列土司節目。每天定時在土司練兵場內為旅客表演,為推出更多土司互動旅游項目提供保障。其內容大致有:土司樂舞、莫老爺重會劉三姐、土司公堂審案系列儀式(擊鼓鳴冤、升堂審案、土官判決)﹔民俗禮儀(紅白喜事、祭祀、節慶)等,已購買演出音箱、道具、服裝等,並安排演員進行相關排練﹔三是與宜州旅行社聯合,在土司開展與游客互動,如演示莫老爺與劉三姐對歌場景,讓游客穿上莫老爺、秀才、劉三姐服裝參與互動活動增加娛樂性、趣味性,提升土司文化旅游的品牌。
強化區域合作,融入桂林、南寧、柳州等大旅游發展圈。積極向上對接,將該縣列入廣西大旅游圈規劃開發重點縣。目前,該縣現已經列入紅水河旅游圈中的劉三姐旅游區,並成功躋身廣西精品旅游線路中六大線路之一的“少數民族風情游”,即柳州-忻城-宜州-羅城-融水-三江-龍勝-桂林。以此為契機,該縣認真實施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工程,今年以來,完成了全縣旅游總體規劃、紅水河旅游規劃的編制工作,評審工作正在籌備中,“土司古城·美麗壯鄉生態游廊”城市升級項目和莫老爺文化品牌項目的規劃編制工作正在進行中。
文化與生態結合,開拓特色旅游產品。該縣結合區域內文化和生態資源,全力推進“6個1”旅游工程,打造土司文化旅游品牌。一是推進紅渡鎮旅游大開發,重點做好推進樂灘庫區莫老爺度假山庄和樂灘庫區紅水河兩岸綠化、花化、道路硬化工程前期工作﹔二是實施城關鎮板河村內城屯旅游名村建設,完成游泳池及配電房建設﹔三是啟動實施馬鞍山元寶岩開發,完成元寶山登山步道建設﹔四是實施翠屏山通天寺旅游開發﹔五是配合做好土司國際文化廣場建設前期有關工作﹔六是實施遂意神秘湖景區旅游開發。
在開發和打造旅游新產品過程中,該縣成立了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加強對旅游景區(點)及項目的管理。目前,神秘湖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評審及項目的立項等前期工作已經就緒,千畝香草園項目規劃及建設工作、元寶山登山步道建設順利峻工並通過驗收,莫曼壯錦源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紅水河景區規劃編制和“莫老爺嫁女”場景的設計和建設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
土司文化:賦予城建嶄新面貌
大街小巷土司風格立面改造,新老城區連接大道建設,4座公園、4座風情橋以及縣城水系整治等……
行走在忻城縣,隨時可見土司文化痕跡。這是該縣城鎮建設賦予土司文化內涵思路的生動體現。該縣在城南新區建設中統籌土司古城發展,突出“古今文明交相輝映、新老城區各展風採”。
隨著大手筆的城鎮項目建設,如今的忻城已經初步呈現出生態型現代新城雛形。
投資3899萬元的城南新區排污管網全面開工,建成綜合體育館,教育園區建設進入攻堅階段,縣實驗中學於2012年9月順利開學。開工建設總投資達20億元的萬景城項目,著力打造涵括行政、文化、教育、商貿、金融等領域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全部建成后可聚集人口4.5萬,為城市持續擴容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外,該縣先后實施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縣城民族化改造、民族文化精品街等特色民生工程建設﹔縣城內澇整治工程、管道燃氣項目、大旅社開發項目、垃圾“村收鎮運縣處理項目”建設等項目也正在有序開展中﹔投資1800萬元實施了土司國際文化廣場、西隆小區、隆達山水福城等重大城建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小城鎮建設特色品牌,啟動實施的歐洞、大塘、思練小城鎮建設,目前歐洞已經完成,思練部分項目已完成,目前正在驗收。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得到進一步保障。城鎮化水平從2002年的19.8%提高到2011年的31.5%。
據統計,該縣2012年計劃實施項目208項,計劃總投資55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170項、續建項目38項﹔投資1億元以上項目1個、5000萬元以上6個、1000萬元以上56個。西南石材產業加工、繭絲綢綜合加工、實驗中學等8項市級層面重大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97億元。
文化服務:大興群眾文體活動
“美國NBA明星隊到忻城比賽啦!”11月15日,這個如雷貫耳的消息迅速傳遍忻城街頭巷尾。當天,“2013年華麗之旅世界籃球巡回嘉年華”活動走進忻城縣,NBA球星阿爾斯通率領美國明星隊與江蘇同曦明星隊、柳州市明星隊、來賓市明星隊在忻城城南球館共同演繹該縣史無前例的籃球盛宴!5000多名觀眾掌聲雷動,大飽眼福。
5月14日,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小分隊走進忻城,開展慰問演出活動,忻城縣通過組織農民籃球比賽、文藝節目表演等成功配合,得到了央視導演和演員們的高度贊賞。9月15日,忻城縣又成功舉辦來賓市全民健身運動會 ·“農信杯”第二屆山地自行車越野大賽,分別來自國內9個省市和來自意大利的2名國際友人共250名參賽選手對忻城的環境、賽道贊不絕口。
忻城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文體活動憑什麼能轟動區內外、吸引世界呢?
“把文化體育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群眾文化體育建設上,完善基層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激發群眾文化體育活力,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居民幸福指數”該縣縣長李朝暉道出了忻城縣文體活動蓬勃發展的內動力。
近年來,該縣以實施“三求”文化惠農工程為抓手,大膽探索“政府主導、整合資源、全民參與、建用並舉”的運作模式,通過“財政投入-部門扶助-企業贊助-群眾集資”的形式巧妙解決建設資金問題。2009年以來,忻城縣在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方面共投入3000多萬元,傾力打造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目前,該縣新建了2個室內球館、6個文化廣場,全縣130個行政村(社區)全部建有文化綜合樓、燈光籃球場、文藝舞台,各行政村還配有農民文藝隊和籃球隊,農民在家門口就能打球、跳舞、讀書、看戲,其樂無窮。通過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全縣10個鄉鎮均建有標准的文化站﹔通過實施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全縣共建農家書屋130個,實現了村級文化書屋全覆蓋。以“兩個創建”為契機,全面推進縣級“三館一院”建設,縣城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均免費開放,群眾文體活動場所遍布城鄉。
文體活動場所解決后,忻城縣以“敢、實、新”的工作作風,通過設立鄉村業余文藝隊宣傳工作激勵機制和“天天演”、“周周比”、“季季賽”等一系列賽事活動,推動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3年來,全縣共舉辦各類文體活動1500余場次。2012年,忻城縣先后榮獲“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和“廣西文化先進縣”稱號,古蓬鎮“蓬城文藝隊”被文化廳授予“服務基層、服務農民”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該縣文化體育人才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2011年8月,在深圳大運會女子氣步槍比賽中,忻城籍選手藍宇雯取得女子10米氣步槍和50米步槍臥射兩塊金牌﹔同年,該縣才藝少年羅蘭圖在北京參加吉尼斯后退濱滑步100米大賽中打破紀錄獲得冠軍﹔該縣文化館副館長朱日東創作的歌曲《荷花》,榮獲“中國民歌十大金曲”金獎。
(來源:廣西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