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05:12 來源:重慶日報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出的陶俑。
大巫師俑(圖左為男巫師、圖右為女巫師)。
抱琴騎馬俑。
紅陶舞俑。
三彩人物俑。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觀眾正在欣賞展出的陶俑。
作俑之人為何“作俑”?“俑”又有什麼意義?它們如何制成?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形態各異的俑,從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有句古老的成語——“始作俑者”,指的是最先做某件壞事的人。而其中的“俑”,專指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人俑。作為“四藝節”的重頭戲,“長江三峽文物搶救保護成果展”(10月29日——11月30日)正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國家一級文物巫師俑為代表的一批陶俑。在玻璃展櫃裡,它們有的策馬奔騰、有的撫琴吟唱……那些墓主人的生前身后事,穿越千年的時光,通過這些沉默的人偶再次被呈現出來。
1
長成啥樣?
重慶“巨型”陶俑身高1米,張嘴“賣萌”
男性張著圓形的嘴巴微微上翹,高高的帽子下,一副十分不屑的表情;女性頭頂桂冠,嘴巴微張,一臉俏皮——這是正在三峽博物館展出的一對手持權杖的巫師陶俑。
因為1米的“巨型”身高,以及獨一無二的造型,這對今年出土於巫山的六朝陶俑已被評為國家級文物,其中,男俑為國家一級文物,女俑為國家二級文物。
三峽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彭學斌介紹,今年1月,巫山縣巫峽鎮柳樹村一位村民在修建自家房屋打地基時,發現了一座墓葬。當晚,村民便與挖掘機師傅將墓內文物私分。幸運的是,最終公安機關成功追回文物80件,包括四具大巫師陶俑,正在展出的這對,就是其中的兩具。“雖然因盜掘,隨葬品的擺放位置已不可知,但可以推測,由四位巫師俑在棺槨四周引領一大批儀仗俑及家畜俑,與墓主隨行的場面是相當壯觀的。”
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人員汪偉告訴記者,當他第一次看到這對“賣萌”的巫師俑時,簡直驚呆了,“我見過不少撫琴俑、儀仗俑、說唱俑,但從未見過造型如此特別、精致的巫師俑!”汪偉說,作為近年來重慶出土俑中的“佼佼者”,這對陶俑的價值難以估算。
2
為何造俑?
從埋活人到埋假人的進步
雖然今人面對展櫃嘖嘖稱奇,但在一些古人眼裡,造俑卻是件“壞事”。老子就曾在看到酷似真人的俑時,發出“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的憤慨。而“始作俑者”也成為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成語。
那麼,人們為何要造俑?
“事實上,在歷史的進程中,造俑不僅不是壞事,還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象征。”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助理林必忠介紹,俑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了秦漢時期,俑的使用逐漸佔據了較為重要的地位,它作為隨葬品不僅是喪葬制度和喪葬禮儀的重要體現,也是古代社會政治、經濟以及生活習俗、衣著服飾的再現。“在奴隸社會,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主人死后用於殉葬,進入封建社會,以俑代之。從埋活人到埋假人,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
林必忠稱,在漢代,人們“事死如事生”,而作為全面展現死者生前生活的重要方式,俑在題材上涉及面很廣,從家奴到庖廚,從侍女到軍士,無所不包,甚至還有吊著舌頭的鎮墓俑以及各種動物俑,“它們反映著主人生前的生活,寄托著主人死后的夢想。”
3
如何造俑?
漢代已有專門的作坊
據了解,重慶曾在巫山、豐都、銅梁等地的墓葬中挖出大量陶俑,其中不乏精品,如巫山出土的西漢裸女俑為三峽地區年代最早的裸女俑,還有忠縣花燈墳墓群裡造型俏皮的說唱俑、銅梁出土的被稱為“小兵馬俑”的儀仗俑等。
在全國眾多的出土俑中,巴渝地區的俑有何特點?
“鬼神文化和休閑文化是巴渝地區出土陶俑最突出的兩大特點。”彭學斌介紹,巴渝古人素來有“信鬼神、重淫祀”(淫:數量多的意思)的風俗,巴渝神鳥、巫師俑等相當一批出土的陶俑都說明了當時人們對神明的崇敬和向往曾風靡一時。而擊鼓說唱俑作為巴蜀地區獨有的種類,其表情多是生動形象的笑臉,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音樂、歌舞等休閑生活方式的喜愛之情。除此之外,巴渝地區的陶俑風格因人口遷移等因素,受到中原文化“大一統”風格的影響,許多車馬俑、兵俑的造型都是從中原文化移植而來的。
古人如何造俑?汪偉認為,不排除在漢代六朝時期,已有專門為喪葬服務的作坊,“用於墓葬的漢磚與墓中隨葬的陶俑可能是從專門的燒制作坊裡批量買回。”汪偉解釋,他們曾多次在墓葬不遠處發現過殘留的燒制作坊,同時,“很多隨葬陶器形態各異,不可能是當時每家每戶都能掌握的手藝。”
珍品賞析
東漢披衣俑
此俑高22厘米,重慶豐都縣李家梁子出土,現藏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俑立於圓形的平面板座上,分男女二俑。女俑頭向右偏,頭頂梳一高髻,面容豐腴,細眉長眼,高鼻小口,面帶微笑,側首而視,兩手執衣披於男俑肩部,男俑作仰首狀,寬袍大袖,頭戴冠帽,坐於女俑之側。該俑作為雕塑是一生動傳神的作品,作為某種現實生活狀態的藝術再現,給人以端庄柔美之感。
東漢說唱俑
此佣高51.6厘米,成都羊子山出土,原由西南博物院收藏,現藏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巴蜀地區的說唱俑,是漢代陶塑藝術中尤具神韻、造詣極高的作品。三峽博物館珍藏的這件說唱俑即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這位兩千年前的民間藝人,袒裸上身,高聳雙肩,左手抱鼓於腰,右手(握槌已掉)指著嘴角,眉飛色舞說唱正到精彩處。說唱俑形象即漢代的民間藝人“俳優”,多為矮胖身材的侏儒作諧戲表演,“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漢代的俳優表演有說有唱,有樂(鼓)有曲辭,已具古代戲曲藝術的諸多重要因素,其傳承演變,對古代話本小說的興起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點評人均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員 劉興亮)
收藏
陶俑收藏 宜選存世量少的年份
本報記者 夏婧 實習生 楊晨
由於生動的造型與豐富的研究價值,不少文物愛好者喜歡“見俑就收”,那麼,收藏陶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不少專家建議,陶俑收藏中最重要的是注意選准特定的年份。
著名文物鑒定家王世襄先生就曾表示:“每件陶俑都是一件藝術品,但並不是每件陶俑都值得收藏。”
重慶收藏協會常務副會長唐肇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陶俑在博物館的收藏價值可能很高,但在許多收藏愛好者眼裡卻沒被當成一回事。“許多漢代的俑因數量龐大,單個俑的體積小、顏色單一,再加上自然生態的腐蝕,導致其形象模糊不清,在許多收藏愛好者的圈子中並不吃香。”
對於陶俑愛好者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不少藏友收藏俑的標准隻有一個——隻要不是贗品就可以收藏。這樣做本無可厚非,但是由於陶俑的存世量非常巨大,有些年份的陶俑收藏價值並不太高。”他指出,秦漢陶俑數量龐大,唐三彩俑價值最高,兩宋天王力士俑最具氣勢,這是陶俑藝術的三個高峰,不過隨著它們越來越多地流入收藏市場,其價格也不容樂觀。基於這些因素,收藏陶俑一定要選准存世量少的年份,如五代、元朝、明末。
唐肇新稱,由於目前市場上陝西出土的秦漢俑佔絕對比例,樣式、形制甚至外貌等都日趨同化,在這種背景下,不妨轉換一下收藏視角,把注意力放到不同的歷史、文化范圍中,可從陝俑轉向少人關注的川俑、魯俑、楚俑等。
如何欣賞陶俑
劉興亮
陶俑,通俗地說就是泥在火中燒成的人或物。這種陶塑品,從紅山文化或者更早一些開始直到清末,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陶俑是雕塑的藝術,它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佔有獨特的位置,是研究中國古代藝術、民俗、喪葬史等的重要資料。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將泥捏的人、動物等一起放入爐中與陶器一起燒制。到了戰國時期,隨著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漢時期是我國陶俑發展的高峰時期,秦漢陶俑主要是作為隨葬品而存在,出於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當時陶俑中既有表現軍隊、勞作、仆役、嬉戲、樂舞、雜技的陶俑,也有表現人們日常生活的牲畜、家禽以及建筑模型的陶俑,用以表現墓主人生前的財富權勢和富足生活。
我國已發現的秦漢陶俑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經考古發掘,兵馬俑出土陶俑八千余件,這其中包括軍俑、車兵俑、騎兵俑、步兵俑、跪射俑等,人物各具姿態,再現了秦朝威武善戰的軍隊陣勢。
漢俑與秦俑造型大致相同,人物面相隻有施加彩繪時才形成細微差別,而塑造技法較秦俑的進步之處在於取消了為站立穩固而在人腳和馬足下粘連的托板,陶俑以雙足承重站立,更增添了幾分真實感。
隨著時代發展,秦漢以后大型俑群逐漸消失,模擬舞樂的陶俑成為主流。唐宋以后更是出現了三彩陶俑,顏色更加生動,人物造型也更加活潑。如2004年重慶奉節縣永樂鎮出土的宋三彩陶俑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器物。
一般來說,藏家對陶俑的鑒定需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把握時代特征。陶俑鑒定的主要依據是時代風格和時代特征。陶俑的世界裡,馬奔牛走、雞犬相聞、龍騰虎躍、仙飛風舞、擊鼓歌吹,盡管題材各異、表現不一,但卻是當時政治、社會、風俗、禮制等的真實反映,時代特征鮮明,隻要反復研究,仔細揣摩,個中韻味自然駕輕就熟、水道渠成。
二是要把握地域特色。各地土質不同,因之而成的陶俑形態也有天壤之別,如四川汶川漢陶質地較硬,這就與重慶所發現陶俑之砂礫材質區別明顯。
三是要把握鑒定要決,要做到“三看”:即一看火候,二看補跡,三看包漿。凡屬贗品,其火候、包漿等方面都與出土物件有所出入,而那些修補品也都會留有修補痕跡,如仔細觀察實不難發現。
(作者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員)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熊明 攝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