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胡鞍鋼:“全面深化改革”的非凡意義

胡鞍鋼
2013年11月18日15:14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全面深化改革”的非凡意義

學者·語萃

■全會最大的亮點和最重要的創新所在,就是超越了以往的以經濟改革為主題,進行“五位一體”體制改革的系統設計、頂層設計和總體設計,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階段

■全會精神的一個關鍵詞是“升級”,一是經濟的升級,中國的經濟體量與質量還要進一步升級﹔二是中國的開放水平要升級,要創造開放新紅利﹔三是要創造改革升級版亦即“改革2.0版本”

■改革開放的本質是釋放人的創造力、創業力和創新力。按照現有的改革軌跡發展,中國社會將迸發出更加強勁的創造力、創業力和創新力

主題鏈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

是民主集中決策機制的又一典范

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提出將黨的中心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還在全會公報中明確提出“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此后歷次黨代會和中央全會也都強調堅持和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

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30多個省級地區和300多個地級、2800多個縣級、40000多個鄉鎮級行政單位的“超級國家”。想要有效治理中國,我們需要民主,特別是黨內的民主機制。民主集中制實際上回答了如何解決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人口最多國家、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世界最大執政黨的治理問題:對任何一種改革方案,總會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一種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一定要先民主地聽取反映各方智慧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還要將各方智慧集中起來,達成政治共識,再經過法定程序作出政治決策。黨的民主集中制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並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重大決策的准備過程中再一次得到實踐。

首先,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中央政治局緊密圍繞全會決定的有關重要議題進行了十次集體學習。譬如第十次集體學習的主題是“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第九次集體學習突破了以往單純“請進來”的模式,中央政治局常委走出中南海,前往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實地調研、學習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其次,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當選一年以來,高度重視深入基層開展集體調查研究,主動獲取基層信息,聽取各方意見。據媒體報道情況統計,過去一年來,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赴各地調研共計35次(截至2013年10月),調研地區覆蓋全國大部分省份,圍繞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等三中全會重要議題獲取了大量一手資料。

再次,三中全會《決定》征求意見稿在數千人(據我估計)范圍內進行了廣泛的意見征詢。這一范圍覆蓋了省、部、大軍區、軍區一級黨委主要負責人,部分老同志、民主黨派人士及眾多各領域有關專家學者。這和黨的十八大報告的議題征求、調查研究、報告起草、中央審議、征求意見的過程非常類似。

可以看到,三中全會重大決定的制定過程,又是一次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全黨全國全軍廣泛參與的民主政治實踐活動。這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民主政治實踐,也是最具成效的民主政治實踐,已經大大地超越了所謂“民主政治典范”的美國。不久前,我們邀請了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前秘書長愛麗絲·杰蒙德(Alice Germond)女士來清華大學介紹美國政黨政治及決策。據愛麗絲女士介紹,在民主黨競選綱領的撰寫過程中他們也會征求各州民主黨人士的意見,但像中國這麼大范圍的意見征求,他們是沒有的。這也証明了中國的民主制度是真正更加廣泛、更加切實的民主。

(胡鞍鋼文)

主題延伸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理論亮點

辛向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視野,譜寫了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歷史新篇章,給人以奮發向上的力量。全會適逢中國改革的“窗口期”,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使命,為未來改革描繪了“時間表”和“路線圖”,理論亮點頻出。

理論亮點一:“四個是”深刻闡述了改革開放的戰略地位、作用與意義

公報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這“四個是”充分表明我們黨對於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發展的戰略意義的深刻認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據。作為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符合黨心軍心民心,能夠不斷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從而持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改革開放體現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滲透在人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成為中國人民創造力的不竭源泉﹔作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能夠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保持勃勃生機﹔作為重要法寶,改革開放順應時代本質要求,深刻把握時代主題變化,緊緊扭住時代特征的精髓,推動中國發展的巨輪滾滾向前。

理論亮點二:“三個進一步解放”為中國發展增添新動力

三中全會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第一,進一步解放思想要求我們充分認清楚封閉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幟邪路的危害,認清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新路的重要意義﹔要求我們不斷破除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上的一些片面認識,更加科學有效地構建起“三位一體”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第二,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求我們繼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使國有經濟更好地造福於人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把民間的創造力更加充分地調動起來。

第三,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要求我們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創新社會治理,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要求我們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理論亮點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嶄新的思想為中國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核動力”

公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的設計始終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完善而展開,不是就目標談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勢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種制度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制度,因而能夠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整體的力量﹔這種制度是擺脫了利益集團和黨派糾葛的制度,能夠形成全國一盤棋。通過全面改革,把這些優勢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嶄新的思想為中國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核動力”。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意味著:國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國家治理組織架構是符合現代理念的,能夠及時解決面臨的種種問題﹔國家治理的成本相對較低,而效能比較高。

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第一,各個治理主體到位不越位,有為不亂為,市場主體競爭有序,調控主體主動有度,社會主體積極有位,個人主體創業有利,形成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和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局面。第二,提高國家治理能力要求在政府內部科學設置機構和有效配置職權,建立健全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實現決策相對集中、執行專業高效、監督有力到位。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將會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理論亮點四:市場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是一個理論和認識的突破

過去,我們一直強調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之一就是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中國改革開放35年的歷史進程中、從20多年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發展進程中,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這是一個理論和認識上的突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科學反映。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意味著我們要在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方面取得決定性突破,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還強調建設科學的財稅體制,認為這樣一個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有了現代市場體系和科學的財稅體制,再加上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科學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中國經濟將會再上一個大台階。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