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鳴
2013年10月24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期遼寧高考“狀元”疑因水土不服,從香港大學休學重返內地復讀再考北大一事在香港引發熱議。與內地生赴港讀書火爆相似,港生北上求學人數也每年遞增。許多港生坦言,面對新環境難免“水土不服”,但隻要擺正心態,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北上耕耘、收獲之路。
文化差異產生溝通難
據香港媒體報道,“北上讀書近兩個月,與舍友、同學的溝通相處成為最大困擾。”在廣州暨南大學就讀大一的香港學生鵬仔,近期一直陷入溝通“危機”,他與一名贊比亞留學生同住,因舍友寡言且英語口音很重,他倆每天見面隻說3個詞:“嗨、早晨好、晚上好。”
與鵬仔境況類似,暨大港生阿國亦面臨交流困難。他原以為語言在廣東不會成為溝通難題,開學后才發現,而剛入校的港澳生普通話不是很靈光,僅能作簡單的問候,一旦涉及專業課內容,往往出現“雞同鴨講”的尷尬場景。
即便遇上廣東本地生,因相互交集過少,溝通也會出現困難,雖然想找話題增進彼此了解,但成長環境背景不同,彼此共享的話題仍然有限。
港生被稱多管閑事
一名華南理工大學的港生抱怨說:“在香港高校,運動場所都可以全天候免費使用,這裡卻要限時並收費。”部分港生更被一些內地生和學校工作人員私下稱為多管閑事的“抱怨精”。暨大港生琪琪說,開學時她曾向物管投訴宿舍空調漏水,但物管方僅讓她寫份報修條。“兩個月過去了,即使我多次投訴,物管最后竟以‘這是普遍現象,沒損壞’為由不再理會。”
面對北上求學的“水土不服”,現就讀暨大大二的港生黃漪勤給出了小建議:“雖說港生與內地生成長背景不同,亦有一定的文化差異,但總會有興趣交集點,通過學校社團等集體協作和交流,溝通的隔閡就易被打破。”自幼有芭蕾功底的她成為學校舞蹈隊的積極分子,“因大家的時間較難協調,常在晚上9時后才一起排舞。”因為這樣,她因此認識了一群“夜貓子”,更與這些內地同學結伴“鑽地鐵”出游,她儼然成了半個“老廣州”。
擺正心態轉變思維
曾在內地讀書現已工作的澳門人許文權坦言:“北上求學獲益良多,除了練好普通話外,還學會照顧自己,認識全國各地的同學,延展人脈,對日后工作幫助很大。”許文權說,隻要擺正心態,持之以恆,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據新華社報道,曾在北京大學求學、現為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的岳中琦說,劉丁寧從港大休學雖然是個案,卻是許多內地學生對香港並不了解和適應的寫照。“人到了一個新環境肯定有不適應的情況,調整好心態最重要。”他說,“年輕人應該努力適應環境,不管是在港大還是北大。”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隨著內地生選擇港校的越來越多,並不意味著港校就沒必要對原有的辦學進行調整。隻有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改革,才可能更好地發揮港校的優勢,這不是要求學校改變傳統的辦學風格,而是在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
岳中琦也認為,隨著內地學生增多,如果學校的課程設置和管理水平不能同步跟進,肯定會產生矛盾和問題。“學校管理者不能抱著老思維不放,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變化及時做出調整。”他說。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