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老爺山花兒會的歷史淵源

2013年10月18日09:41    來源:青海日報

原標題:老爺山花兒會的歷史淵源

  地處河湟谷地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北依祁連山余脈達坂山,南靠省會西寧市。在這片熱土上,漢、回、土、藏等眾多民族世代和睦相處,共同孕育、繁榮了“花兒”這一燦爛的地域文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是青海“河湟花兒”的發祥地之一,享有“花兒之都”的美譽。2000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花兒)之鄉”,2006年,老爺山花兒會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再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花兒)之鄉”,同年6月,回族老人馬得林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老爺山花兒會”代表性傳承人。所有這些,証實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花兒”之鄉厚重的文化積澱和璀璨的藝術魅力,也反映了大通地區深邃的“花兒”文化內涵和廣泛的“花兒”群眾基礎。

  老爺山花兒會產生於明代,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由最初祭神的朝山活動演變為娛人為主的一年一度的娛樂性集會。期間經歷了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形成、成熟期,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繁榮期和“文革”時期的凋零期。大通知事聶守仁在一九二六年所撰的《甘肅大通縣風土調查錄》中“山歌野曲,番漢相雜”的記載與清代臨洮詩人吳鎮的“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詩句足以証明當時河湟地區多民族聚居區“花兒”的盛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老爺山花兒會迎來了新生,1984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成立了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領導小組,對全縣“花兒”進行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印刷了《大通縣花兒集》。2000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將傳統的“六月六物資交流大會”定名為“六月六花兒會暨物資交流大會”,2005年,又上升為“2005青海·大通六月六花兒文化旅游節”。2010年再次提高節會規格和水平,上升為“中國·青海老爺山花兒會”,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四屆。

  老爺山花兒會自產生以來,經過500年的傳承發展,形成了如下特征:依存性特征 伴隨著朝山會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民俗活動﹔主導性特征 圍繞花兒會開展的大型商貿活動、一系列文藝演出和其他民事活動的﹔規模性特征 老爺山花兒會期間,演唱人數之眾,觀眾參與之多,時空之廣,可謂盛況空前﹔節令性特征 從“四月八踩青會”開始至“六月十五觀經會”結束,中間達到“六月六花兒會”的活動高潮,形成了獨有的特色﹔輻射性特征 以老爺花兒會為中心,影響並帶動了周邊鷂子溝花兒會、娘娘山花兒會、祁家寺花兒會的舉辦﹔民族性特征 老爺山花兒會上,漢、回、土、藏等多民族共同用漢語演唱“花兒”,優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轉的韻律,形成多民族的共融性﹔豐富性特征 一首同一形體的“花兒”唱詞,可以根據不同的心情、情景、環境等用近百種曲調來演唱,形成了“花兒”曲令的豐富性﹔廣闊性和突出性特征 “花兒”形體短小精悍、犀利、明快,反映生活迅速及時,以歌唱勞動人民愛情生活為主,內容涉及十分廣泛。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各民族人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因此,深度打造老爺山花兒會既是保護“河湟花兒”的有力抓手,也是促進大通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推動力,更是進一步挖掘打造大通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徑,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

  “河湟花兒”作為一項獨具特色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多次派專家專程赴西北地區對“花兒”進行考察。國內許多新聞媒體都先后宣傳報道了“大通花兒”及“老爺山花兒會”,大通縣委、縣政府也越來越認識到發掘民族民間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的重要性,在保護“花兒”方面,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比如:成立民間文學研究機構、負責收集民間歌謠、編輯出版《花兒大通》等有關“花兒”及民俗文化的書籍等,但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也沒有形成保護“河湟花兒”的長效性機制。這些措施並沒有真正地深入群眾挖掘民間的“花兒”文化遺產,也沒有從根本上起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因此,隻有深度打造老爺山花兒會,充分挖掘發揮老爺山花兒會的優勢、潛力與帶動作用,才能從源頭上保護璀璨的“河湟花兒”藝術。

  近年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依靠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把文旅融合發展作為提升第三產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文化旅游業對大通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有目共睹。2011年“中國·青海第二屆老爺山花兒會”期間全縣共接待游客9.12萬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34.76萬元。2012年“中國·青海第三屆老爺山花兒會”期間全縣共接待游客10.8萬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57.89萬元,較2011年游客量增長18%,旅游綜合收入增長35%。因此,老爺山花兒會將會是大通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最好結合點,要把握好進一步深度打造老爺山花兒會這一契機,使老爺山花兒會成為推動大通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動力,不斷豐富文化旅游活動內容,展示大通獨特的文化旅游魅力,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吸引外地游客前來大通旅游觀光、投資興業,進一步帶動大通地方經濟的發展。

  隨著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不斷更新文化理念,提倡“大文化”概念,全力打造“老爺山花兒會”、“大通皮影”等四大文化品牌,進一步挖掘和展示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打造“花兒大通”品牌的高度、深度、廣度和寬度還不夠,所謂的高度、深度、廣度和寬度是指“花兒”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整理創作、“花兒”的演唱和傳播、“花兒”精品的打造和“花兒”文化的傳承、“花兒”演藝隊伍的培養和演唱水平的提升以及政府的重視程度和百姓的參與情況等。因此,進一步深度打造老爺山花兒會,以老爺山花兒會及其輻射活動為抓手,深入挖掘、創作、演唱、傳播和普及“花兒”,才能使“花兒”這一藝術奇葩以優美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才可以打造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的“花兒大通”精品品牌。

  進一步深度打造老爺山花兒會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花兒”作為河湟民間文化藝術的代表,深受百姓青睞。但是目前因為打造老爺山花兒會的深度、廣度不足,導致花兒會的群眾基礎和參與度不夠,不能夠完全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也使花兒的傳承和保護有了一定困難。因此,利用進一步深度打造老爺山花兒會這一平台,用古老的、傳統的群眾演唱形式來傳播新的、健康的“花兒”作品,並通過現場採風、搜集和整理流傳於民間的更多的“花兒”曲令和詞牌,不僅對傳統花兒會賦予了新的使命,也滿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來源:青海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