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05:24 來源:重慶日報
金秋,踏著承載上千年足跡與記憶的青石板路,穿梭於聚散有致的吊腳樓,緩緩推開一扇扇古鎮的大門——
這裡有古老的氣息,有淳朴的習俗,有善良的人們。這裡的土,這裡的地,都有祖輩們生活的足跡,都散發著故鄉的味道,都是心靈最深處的感動。
散步在古道天井間,聞著萬物清新的氣息,聽著鳥兒歡快的歌聲,看著孩子們開心的嬉戲,每一個瞬間都是幸福,每一個場景都叫生活,這裡的一切都叫平凡,這裡的一切都可以讓人心靈安靜。
如果你也被這寧靜的美好所打動,就跟隨著我們的腳步,到古鎮展開一段靜謐休閑之旅。
淶灘古鎮
——攀古樓 登城堡
淶灘古鎮位於重慶市合川區東北,建鎮於宋代,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古鎮之一,首批“中國最美的村鎮”。
古寨三面懸崖峭壁,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險要之勢,清同治元年增修的瓮城為重慶唯一,城內保留有4個藏兵洞,具有關門打狗、瓮中捉鱉的御敵功效。清代建筑文昌宮保存完好,古戲樓外欄木刻浮雕令人嘆為觀止。
古寨距今已200多年,建於咸豐年間,佔地0.25平方公裡,4座城門呈十字對稱,寨牆全部是半米多長的條石砌成,牆高7米,寬2.5米。為了防范太平軍入川和李、藍起義,同治年間又進行了一次浩大的加固維修,建成了環繞著整個古寨的石頭砌成的防御設施,直至今天依然堅固。
古鎮內400余間明清時期的小青瓦房高低錯落,長200余米的青石小巷古朴典雅,基本保持了明清時代的原始風貌。古鎮歷史悠久,宋時就已初成場鎮規模。古鎮瀕臨渠江,自然風光優美,明清民居高低錯落,老街小巷古朴典雅,清代修筑的瓮城現保存完好。
淶灘古鎮分上場與下場,其間相隔咫尺,形似兄妹,一高一低,一上一下,一剛一柔,互為照應。上場坐落在雄視渠江的鷲峰山上,其勢巍峨,頗具陽剛之壯美,寨牆高筑,如龍盤虎踞於山勢之間。而4座城門呈十字對稱,與現代建筑構造形成鮮明對比,別具古味特色。古寨內還保存著舊時城堡面貌,有狹窄彎曲但尺度適宜的石街小巷,400余間清代民居,錯落有致且為木質結構的小青瓦建筑群,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時代的原始風貌,古朴典雅。
龔灘古鎮
——訪古跡 獵珍奇
龔灘古鎮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坐落於烏江與阿蓬江交匯處的烏江東岸,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鎮。古鎮現存長約3公裡的石板街、150余堵別具一格的封火牆、200多個古朴幽靜的四合院、50多座形態各異的吊腳樓,獨具地方特色,是國內保存完好且頗具規模的明清建筑群。專家學者考察后認為,龔灘古鎮可與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鎮媲美。
龔灘古鎮位於國道319線旁,是黔江民族風情旅游區的景點之一。自重慶沿烏江航道可直達龔灘,彭水至龔灘的公路路面平整,酉陽至龔灘公路改造基本完成。重慶、涪陵、彭水有直達龔灘的快艇,黔江、酉陽已開通到龔灘的旅游專線。景區內交通以烏江航運為主,現有電瓶飛船、舢板船、機動船等運輸工具,還有人工抬轎、騎自行車、騎牛等特色交通。
龔灘古鎮2012年接待大量的旅游者以外,還有不計其數的採風者和畫家、攝影家前來進行藝術創作活動,被學者稱之為烏江畫廊上最理想的藝術創作基地。
龔灘古鎮青石板街青幽如玉,串聯全鎮,街邊是古香古色、臨崖高挑的木制吊樓。烏江干流龔灘至萬木段,全長60余公裡,包括龔灘、清泉兩個古鎮及烏江一級支流阿蓬江龔灘至大河口段,堪稱烏江畫廊之精華,是訪古、獵奇、探險的理想景區。
走馬古鎮
——走驛道 聽故事
走馬古鎮位於九龍坡區,處於巴渝中心地帶,早在明代中葉便有驛站,自古以來便是商賈往返渝州、蜀都的必經之地。來往的行人把各種新鮮事也帶到了走馬古鎮,不計其數的民間文化作品、故事也被創作出來,世代相傳。
如今,走馬古鎮尚存古驛道遺址、古街區、鐵匠鋪、老茶館、明清建筑古戲樓和孫家大院、慈雲寺遺址等。2008年走馬古鎮被國務院命名為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
走馬古鎮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至明代中葉開始鼎盛起來。因其西臨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腳踏三縣”之稱,是重慶通往成都的必經之地,是成渝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往來商賈、力夫絡繹不絕,也留下了“識相不識相,難過走馬崗”的民諺。《巴縣志》記載的“(重慶)正西陸路八十裡至走馬崗交璧山縣界,系赴成都驛路”,重現了走馬鎮的古驛道。“走馬崗”事實上就是走馬場的別稱,因走馬古鎮修筑於一座形似奔馬的山崗之上,自古以來又被當地人稱為“走馬崗”。
濯水古鎮
——觀遺址 游暗河
濯水古鎮位於黔江東南角,距黔江主城18公裡,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國道從這裡交匯穿過,交通極為便利。
濯水初稱“白鶴壩”,元明之際屬酉陽土司轄地。重要的商業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來便成為重要的驛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該地便已成為川東南驛道、商道、鹽道的必經之路。民國24年,人稱濯水為“濯河壩”。此時,此地已商賈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商貿的日益發達,迅速促進了當地與外界的物資交流,創造了最為繁榮昌盛的歷史,甚至已居於同時期的黔江縣城之上,與酉陽龍潭、龔灘合稱“酉陽三大名鎮”。
流淌過濯水古鎮的阿蓬江自古與烏江、酉水一起成為溝通三峽地區和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巴文化、大西文化由此交流傳播。濯水古鎮見証了巴人的進退興衰,目睹了秦人的金戈鐵馬。作為重慶舊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鎮除了擁有較多歷史遺址以及相關的歷史典故,同時也在4000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街巷格局保留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渝東南古鎮格局,它既體現了與其他城市特別是平原城市歷史街區的差異,也承載著巴文化、土家文化與其它文化的融合、傳承、創新的親情,同時碼頭文化、商賈文化、場鎮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遺存相互交織。
濯水古鎮是浦花河旅游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浦花河景區的門戶,並與高100余米的天生三橋、長2000余米的地下暗河、大漏斗群以及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共同構成集地質奇觀、農業生態、古鎮旅游為一體的旅游景區。
龍興古鎮
——聽川劇 吃臘肉
龍興鎮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南部,距重慶市中心區36公裡,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重慶市經濟百強鎮。轄2個社區、21個行政村,鎮內設施齊全,交通十分發達。古鎮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俗活動,文化遺產豐富,鎮區空氣清新,風光秀麗,有鮮明巴渝特色的人文精神和民俗歷史,使古鎮具有很高的旅游觀光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龍興古鎮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有多種形式的建筑景觀,人才輩出,歷代文化名人200多人。古鎮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俗活動,如身歌、腰鼓、川劇坐唱等。土特產有龍興豆干、老臘肉。龍興鎮以四周高、中間低的地勢結合生活適宜性而建,古建筑高低層疊,布局適宜,結構嚴謹,鎮區空氣清新,風光秀麗,有鮮明巴渝特色的人文精神和民俗歷史,使古鎮具有很高的旅游觀光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古鎮歷盡滄桑,但保存完好,文化遺產豐富,共有八大群體序列70余處文化遺址,典型建筑有古廟、古寨、祠堂、老街民居。這些建筑風格各異、造型獨特,具有古朴典雅、庄嚴凝重、神秘清幽的特色,顯示了古鎮深邃的文化內涵。徜徉街上,品特色小吃,觀傳統民間用具,別有一番風味。
偏岩古鎮
——趕集市 嘗美食
偏岩古鎮坐落在華蓥山脈西南面的兩支余脈之間,地處丘陵,呈東北高、西南低之勢。清代屬江北廳禮裡六甲,乾隆24年始在此建場為鎮。因鎮北處有一岩壁傾斜高聳,懸空陡峭,故名偏岩鎮。
偏岩古鎮因地處鄰水、合川、江北的交通要沖,早在康熙年間就有小店零星分布,后商賈雲集。古街沿黑水灘河鋪就,一路木舍錯落,小橋流水,綠樹掩映。偏岩古鎮歷300余年,保存較完好。建筑以素木梁柱為骨架,壘石為礎,柱立於礎以防潮。欄杆、吊柱、撐弓等建筑構件稍事雕飾,清雅得宜。
古鎮仍然沿襲了“147趕場”的傳統,即以1、4、7結尾日子(如1日、14日、27日)就是全鎮人民在街上游街購物聚會的日子,各種特色商品、民間美食琳琅滿目,非常熱鬧。雖經數百年的時代變遷,但其街道、建筑、民風、市情仍然保留著昔日古朴、優雅的風貌。古鎮依山傍水而建,幢幢木屋磚舍依山分布,重重疊疊,錯落有致。一條蜿蜒曲折的黑水灘河緊緊環抱著古鎮,緩緩流動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岸高大粗壯的黃桷樹疏密相間。這些百年老樹盤根錯節,棵棵枝繁葉茂,像巨大的傘遮天蔽日,掩映著傍水而筑的民居小舍。
路孔古鎮
——看美景 逛祠堂
路孔古鎮位於重慶市榮昌縣城東部,距榮昌縣城8公裡,距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38公裡,幅員面積24平方公裡,是重慶市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鎮。
路孔鎮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鎮。宋、明時期,在路孔自然建成一些供行商休息、住宿和堆放貨物的店鋪,昔稱水碼頭。清代,路孔屬峰高裡,有集市叫路孔場。清嘉慶五年,當地士紳為了防患已成燎原之勢的川東白蓮教大起義,依山為勢建成大榮寨。民國元年,設為路孔鄉至解放后。1958年,先后改稱高店、路孔人民公社。1984年初恢復路孔鄉。1993年12月改稱路孔鎮。
古鎮青山環抱,碧水縈回,地靈人杰。美麗的瀨溪河兩岸翠竹婆娑,農田緩丘,花果苗木,自然風光秀麗;保存完好的古寨堡內有古色古香的明清老街,爾雅書院、湖廣會館、趙氏宗祠、大夫第、影視文化基地等珍貴的明清徽派建筑如繁星璀璨;明代刑部尚書喻茂堅、革命先驅趙宗楷、抗日英雄柳乃夫、科學家趙宗燠等名人享譽古今;殺年豬、賽龍舟、纏絲拳等富有特色的民間文化傳承至今。
2002年4月,路孔鎮(萬靈古鎮)被評為“重慶市十大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被評為重慶市“最具魅力小城鎮”;2010年3月,被評為首批“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2010年12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10月,被評為重慶十大最美古鎮。
中山古鎮
——游碼頭 觀龍洞
中山古鎮俗稱三合場,又名龍洞場,地處重慶江津區南部山區,距重慶主城區96公裡,約一個半小時車程,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四面山一脈相連。古鎮背山臨水,場鎮建筑靠水而建,由龍洞、荒中壩、高升橋3條小街連接而成。以前,三合場曾是繁華的水碼頭,為渝川黔山區的商品集散地,目前尚存的南宋題刻共82字,記敘李脊用、魚子仙等泛舟游覽一事,境內還有漢代古墓葬枇杷岩墓群。
古鎮歷史悠久,古鎮原名龍洞場。據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公元1151年),龍洞場可考歷史857年,明朝設有清溪縣;清朝康熙33年設行政辦事機構——筍裡十二都;光緒年間將原龍洞場、老場、馬桑埡場合並成三合場,建制調整后為現在的中山鎮。2002年批准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2004年評為重慶市楹聯之鎮,2005年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被重慶市旅游局評為“十大名鎮項目”、“十大生態旅游項目”、“十大鄉村旅游項目”之一。
隨著旅游開發建設的推進,古鎮已成為繪畫、攝影、影視基地,古鎮的知名度、美譽度與日俱增,中山古鎮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古鎮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已成為重慶旅游的新亮點。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