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05:06 來源:重慶日報
社區服務大廳享清涼 攝/黃虹
華光社區居民正在健身場上練習門球
北碚街心花園 圖/北碚區攝影家協會提供
社區志願者帶孩子們做游戲
奔月路社區黨員志願者為居民熱心服務
蘇家灣社區居民大聯歡
新房子社區民間工藝美術社裡藝術家正在講解
偏岩古鎮百家宴熱鬧非凡
志達社區騎奇自行車隊在路上
“雷鋒書吧”裡志願者正在給孩子們輔導
心理咨詢師進行專業的心理疏導
社區科普活動室裡神奇的天上來水 攝/秦廷富
社區,城市的“細胞”。
當前,我國正處在深刻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這是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同時又是矛盾凸顯期。有都市花園之稱的北碚區,作為重慶主城區、第三個國家級新區——重慶兩江新區覆蓋的重點區域,“戰略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的交匯效應愈發凸顯。
如何搶抓發展機遇期,應對矛盾凸顯期,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同步共振?北碚區在作為城市細胞的社區上做起了文章,通過促進社區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從而匯聚起搶抓機遇、跨越趕超的不竭動力。
“我們理解,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不僅要有靚麗的外表,更要有豐富的涵養。”北碚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隻有生活在社區的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都能夢想成真,我們偉大的“中國夢”才能實現。
北碚區在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時,更加注重市民素質的提升、幸福指數的上揚以及和諧城鄉社區的打造,也讓每個人筑起自己的中國夢。
結合今年“城鄉社區建設年”活動,北碚區培育和打造了一大批具有北碚特色、與北碚建設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示范社區,帶動全區城鄉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升級提檔。
嶄新靚麗的社區環境、和諧友好的鄰裡關系、文明有愛的社區氛圍正在唱響“幸福北碚”的主旋律。
以人為本建社區,便民實惠看得見
北碚區從居民的實際需求和權益出發,將硬件建設作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重要舉措,實施社區陣地達標、社區健身場所改造等各類便民利民項目,讓社區時時洋溢著幸福的音符。
社區辦事群眾: “到服務大廳辦事很舒心”
“到服務大廳辦事很舒心,現在不怕熱了。”8月9日,北碚區歇馬鎮狀元碑社區69歲老人周國富拿著自己的醫保卡前往居委會辦事,他所說的大廳是社區的“一站式”服務大廳。
狀元碑社區負責人張忠杰介紹,利用撥款和社區自籌資金,狀元碑社區在服務大廳和會議室裝上了空調。
據北碚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考慮到轄區內部分社區居委會辦公條件相對比較簡陋,區民政局在今夏共計撥付43萬元社區建設補助經費,保証全區各鎮街每個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能擁有一台空調,為到社區辦事的群眾提供一個清涼舒爽的環境。
改善社區服務大廳綜合環境只是北碚城鄉社區陣地建設的一個縮影。北碚區從2012年起,對全區各村、社區實行分期分批達標建設工程,其中社區服務站建設面積必須達到500平方米標准、設施達到“一廳七室”要求,切實方便居民辦事,滿足群眾各種物質文化需求。達標建設資金由鎮街投入為主,區級財政以獎代補形式予以支持、吸引社會資金參與。
家門口的塑膠球場:
百姓的健身房
北碚區北溫泉街道華光社區的曹曉靜這兩年多了一個新愛好:在社區門口的塑膠球場跑步。自從社區內的體育健身場地統一打造為塑膠球場以來,如曹曉靜般愛運動的居民越來越多。
“2010年,區體育局、區老體協以及街道投資50余萬元共同將社區體育健身場地統一打造為了塑膠球場,像這樣的健身場地目前我們社區共有8個。”華光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2012年以來,北碚區、街道兩級財政投資60余萬元對華光社區進行全面升級打造,建成了全方位一體化的新型文化社區。社區集人口文化、軍工文化、孝道文化、綠色文化等多元文化為一體,現有辦公場地500余平方米,一站式辦公大廳、四點半學校、共青團市民學校、電子閱覽室、圖書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心理咨詢室、民防工作站、應急避難場所、信訪代理室、計生服務室等設施設備應有盡有,服務功能齊全。
創新管理強服務,一個社區一個“家”
服務管理,是社區建設的內核。北碚區把創新社區服務管理作為改善民生的突破口,創新實踐“樓棟黨員工作站”服務新形式,實現了社區自治好、管理好、服務好、治安好、環境好、風尚好。
新社區新方法: 新市民快速融入城市新生活
“居民樓消防設施嚴重老化。”“燒烤攤油煙擾民。”“在社區飼養家畜,影響人居環境……”7月26日,蔡家崗鎮三溪口社區會議室裡,來自該社區的20多位群眾代表坐在一起,向鎮和社區干部提意見建議。
座談會上,共梳理出交通出行、市政設施、人身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意見建議27條。實地調查后,鎮和社區立即啟動辦理方案,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
這種實打實解難題的座談會在三溪口社區已經堅持了3年。
三溪口是個典型農轉城社區。北碚區除了農轉城人員就是流動人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他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各類矛盾相應產生和激化。
據介紹,從2011年起,北碚區在農村社區、農轉城社區、城市社區分別確定一個社區試點,形成“一社一策”的格局。同時,建立“農民工黨員服務中心”和“農民工俱樂部”,讓7500多名外來人口在城市找到自己的“家”。
三溪口社區通過破除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機結合,實現農轉城人員安得下、穩得起、富得了。重慶市政府研究室機關黨委副書記梅哲博士后說,北碚在社區管理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群眾路線、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統籌兼顧、堅持實事求是,具有可操作性和示范性。
樓棟裡的工作站:
居民間的“連心橋”
“老萬,下午去公園散步嘛,今天天氣好好喲。”“不得行喲,我今天要站崗,改天再約。”萬啟模春風滿面地走向天生街道奔月路社區的“樓棟黨員工作站”。
今年60歲的萬啟模退休前是街道醫療衛生所的所長。 “退休了在家閑著也沒事,社區成立了‘樓棟黨員工作站’,我就自告奮勇來管管‘閑事’。”作為梨園村片區“樓棟黨員工作站”站長的萬啟模,不管是地段巡邏、拾撿垃圾還是收集群眾意見,總是走在最前面。
據介紹,“樓棟黨員工作站”是2012年天生街道探索社會管理機制的創新舉措,實行細致網絡化管理、構建“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樓門單元中心戶”四級組織社會網格管理體制。這讓許多以前要到社區、街道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解決,方便又及時。
“在我們社區,工作站從去年8月成立至今吸納了45名志願者,不僅維護了社區的平安穩定,還架起了社區和居民之間溝通的橋梁,充當了社區的好幫手,為和諧社區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奔月路社區負責人黃若琴說。由於工作站的志願者都是德高望重、又熱心公益事業的老黨員,處理事情駕輕就熟,解決問題有理有據、合情合理,深受居民歡迎。
社社都有“文化牌”,以文化人育心田
社區文化是社區發展的靈魂,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與個人素養的重要舉措。北碚區通過傳承“百家宴”、開設工藝美術社等特色內容,在社區內掀起一股文化新風,實現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構筑社區和諧。
偏岩有個百家宴: 千人同吃團年飯
煙熏臘肉、河水豆花、小米粉蒸肉、偏岩小灶酒……今年2月,近2000名居民齊聚北碚區金刀峽鎮偏岩古鎮,端出各自的拿手好菜共慶新春。熱鬧喜慶的百家宴酒席將800米長的老街塞得水泄不通。
當天,偏岩古鎮青石板老街,百家宴酒席擺了166桌,老街兩旁的屋檐下挂起了大紅燈籠,門框上貼著紅艷艷的喜慶春聯。
黃桷樹飯庄老板王德英將自家飯館的桌椅全部搬上了老街,擺了15桌流水席。為了這場百家宴,她花了3000多元,“鄰裡一起喝酒聊天,這是花錢也買不到的氣氛。”
除了當地居民,百家宴還吸引了不少外地朋友。“我愛人老家就在偏岩,我們帶著不少親戚朋友專程來湊熱鬧。”家住北京的徐昌富說,端著碗筷從街頭走到街尾吃“轉轉碟”,勾起他許多兒時回憶,“明年,我們還會來!”
“把百家宴打造成偏岩古鎮的旅游品牌,讓游客享受美食的同時,感受濃濃的親情、鄉情,豐富了古鎮旅游內涵。”金刀峽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民間工藝美術社:
學會技術又找錢
朝陽街道新房子社區活動室的展廳內,鄧娜正在悉心整理著自己的作品,從幾十元的葉脈畫到上千元的瓷刻作品,她都小心擦拭著。
“一會兒拿到門市去,擦干淨了准備賣個好價錢。”鄧娜信心十足。
35歲的鄧娜原本長年在外務工,后來由於身體原因搬回了新房子社區,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一個偶然的契機,改變了鄧娜的生活。
“考慮到社區部分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困難,2009年,社區成立了民間工藝美術社。”新房子社區黨委書記劉雪梅介紹,社區專門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前來傳授手工藝品制作流程,並定期舉辦刻瓷工藝免費培訓,有效帶動了困難群眾二次就業。
社區體育場旁,十幾平方米的門面內,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手工制品,作品有的凸顯北碚生態特色,有的圍繞抗戰歷史文化做文章,體現了社區居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打造特色文化一直是我們社區的工作重心,為困難群眾搭建就業平台的同時能夠彰顯社區特色文化,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劉雪梅說。
此外,社區還積極建設了三大文化場所:即市民“學習娛樂區”、“文化互動交流區”、“文化核心創作區”,並著力打造一條文化長廊、兩個休閑文化廣場。並依托社區藝術團和工藝美術社兩個平台,發現培育5-10名群眾文化帶頭人,夯實了群眾文藝健身愛好者隊伍。
新房子社區以建設特色文化為載體和抓手,把先進文化的理念融入社區服務之中,通過文化建設和“特色文化”活動,提高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文明浸潤靜悄悄,城鄉勁拂時代風
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就要從社區文明建設入手。北碚區的“雷鋒書吧”實現社區全覆蓋,騎奇自行車隊等民間組織應運而生,引導干群用信仰去淨化心靈,用奉獻去呵護社會,成為北碚區加快發展的重要軟實力。
“雷鋒書吧”變身“第二課堂”:
實現社區全覆蓋
周末,和煦的陽光洒滿北碚區龍鳳街道燎原社區成套廠小區的“雷鋒書吧”,20平方米的空間內,左邊設有一排書架,右邊則擺放著4張雙人小桌,10多名孩子正在專心地閱讀手中的書本……
剛上初一的孫小海是“雷鋒書吧”的常客,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他把課余時間都泡在了書吧裡。
據共青團北碚區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北碚各社區或多或少存在一批因父母工作忙碌無暇照顧的孩子,平時多與電腦、電視為伴。成立“雷鋒書吧”后,來自北碚的青年志願者們通過與59個社區一一結對的方式,承擔起照顧這些孩子的責任。“雷鋒書吧”每周至少開放一次,志願者們除了為孩子們講雷鋒故事、帶領他們做游戲外,還要帶著孩子們“學雷鋒”做好事。孩子們可通過一點一滴的小事積累,獲得“雷鋒書吧”提供的玩具獎勵。
據了解,“雷鋒書吧”的書籍全部來自北碚區機關青年自願捐贈。自發動捐贈以來,目前已經募集到青少年書籍1萬余冊。該負責人表示,59個社區“雷鋒書吧”的書籍將以3個月為期進行輪換。
此外,為了優化“雷鋒書吧”的硬件環境,北碚區在全區59個社區實現了全覆蓋,書櫃、書桌、1000冊以上的書籍、3種以上的報刊成了每個“書吧”的標准配置,有些“書吧”還設立了電子閱覽室、活動室。
小小騎行隊:
傳遞社會正能量
9月,伴隨著新學期和新同學的到來,課外學習書籍的緊缺,讓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梨樹小學的童校長犯了難。
“學校有200多名學生,但課外書籍卻寥寥無幾,村小經費有限,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童校長十分焦急。
最近,隨著一支名為“靜觀鎮志達社區騎奇自行車隊”的悄然到來,童校長的心結終於解開了。
在了解學校缺書的情況下,自行車隊發起了每人“負載1公斤”的公益活動,為這些偏遠山區的孩子們帶去了200多本圖書,為渴望知識的孩子們“解了渴”。
據悉,“靜觀鎮騎奇自行車隊”成立之初,是以廣大自行車愛好者文體健身為主。經過5年的發展,車隊由當初的10余人壯大到今天的100多人,活動形式也越來越豐富。
“我們騎行隊提倡低碳、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騎行隊負責人表示,5年間,騎行隊共組織了“學雷鋒”、“靜觀鎮植樹節”、“無車日”、“負載1公斤活動”、“綠色北碚宣傳”和“組織看望生病車友”等50多項公益活動。騎行隊每到一處,帶去溫暖,收獲感動。
矛盾消解於無形,人文關懷促和諧
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精神苦悶和心理“疙瘩”容易滋生。北碚近年來城市拓展較快,“農轉非”的新市民群體數量多,人文關懷的需求尤顯迫切。北碚區在社區服務管理中注意人文關懷,通過矛盾化解、“1+1”愛心服務、專家心理疏導等途徑,提升了社區的和諧程度。
化解矛盾有“三寶” 干部、律師、調解員
如何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施家村施家社區聯合黨委有它的“獨門秘籍”:司法干部、村聘律師、村級調解人員。
“在這三個‘法寶’的作用下,大到維護一方穩定,小到家庭糾紛、撫養贍養、婆媳矛盾,社區統統能都搞定。”施家社區負責人打趣地說。
2011年,施家村裡聘請了律師,引導村民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以前由政府來調解,總覺得社區干部、民警會偏幫企業,調解往往不成功。現在有律師介入,講法律,講公正,大家比較相信。”村民何小忠深有感觸。
今年初,因為勞務糾紛讓何小忠一度有了上訪的念頭,村裡及時派來律師幫他追回工錢,也贏得了他的信任。
有了“三件寶”,糾紛調解成功率提高了,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司法援助是我們‘1+1’愛心服務舉措的其中一項。”據該負責人介紹,施家社區共開展了8個“1+1”愛心服務,包括“便民1+1”效能服務、“快樂1+1”文化服務、“成長1+1”教育服務、“愛心1+1”特色服務、“紅色1+1”黨員服務、“民主1+1”公開服務、“巾幗1+1”家政服務以及“司法1+1”救助服務。
通過8個“1+1”服務,施家村施家社區聯合黨委真正實現了活動陣地利用率最大化、黨員服務群眾的作用發揮最大化、服務對象覆蓋面最大化,“1+1”服務架起了黨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社區心理咨詢室:
為民治“心病”
“謝謝你們,來之前我覺得我是這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事事不順,心裡煩透了,和你們聊了半天心裡舒服多了,多虧有你們心理咨詢室幫我開解。”水土鎮和欣家園社區居民譚西握著社區心理咨詢師的手,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像譚西一樣喜歡和社區心理咨詢師談心的居民,在和欣家園有很多。
“我們很高興看到居民們信賴心理咨詢師,願意和他們傾談,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我們的工作壓力。”和欣家園社區負責人說,“我們社區是去年12月才成立的,是由兩江新區水土園區和欣家園社區聯合黨委和社區居委會授牌成立,社區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征地租賃戶,時常涉及到在征地過程中鬧情緒的居民,所以我們及時成立了‘心理咨詢室’,為大家疏導。”
此外,和欣家園社區為了不斷壯大陣地建設,除了建立心理咨詢室,還建立了老年活動中心和科普活動室,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心理咨詢師對情緒偏激的業主進行心理疏導;並設立老年談心室,為老年人排憂解難;還請來了西南大學的老師為暑期興趣班的兒童們講解科普知識。陣地建設的壯大,讓廣大的居民業主更為放心,從而進一步保障了社區的和諧與穩定。
文/張奧然 賀娜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