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金魚出口,如何“游”得更暢?

2013年10月08日08:02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金魚出口,如何“游”得更暢?

  上月,在2013年海峽漁業周上,福州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金魚之都”稱號。

  福州金魚文化底蘊深厚,產業發展基礎良好,產業鏈完整,“獨有、個大、形美、色艷”這四大特色更是讓福州高端金魚出口量佔到全國九成。

  然而,輝煌背后亦有隱憂……

  難直銷

  近日,位於閩侯縣南通鎮的福州南通洲頭觀賞魚科研養殖場內,工作人員將一批福壽、高頭金魚打包,准備運出基地。

  “這批金魚貨值40多萬元,准備出口日本。”養殖場負責人、福州金魚協會會長李永杰介紹,在上月的海峽漁業周上,他們拿下160多萬元的訂單,這批金魚就是其中一部分。

  該養殖場多年來一直堅持自營出口,80%以上的金魚通過福州、廈門、廣州和上海口岸走向海外,其中借廣州、上海口岸出口的居多。“福州隻有直飛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少數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航班,且班次較少,而我們又常年面向全世界發貨,隻能先將貨物空運到廣州、上海等地,再出口其他國家。”李永杰說。

  航班限制,讓李永杰每出口一單就得增加上萬元成本。而對更多的福州金魚養殖戶而言,傷害更大。

  福州檢驗檢疫局動植檢專家謝煒煒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因物流不暢,福州金魚養殖戶無法掌握國外終端客戶信息,紛紛放棄直接出口,先將金魚銷售給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航班多的大城市的貿易商,再由這些貿易商出口到世界各地。“福州培育的精品金魚80%以上出口到歐美和亞洲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但直接從福州口岸出口的隻佔很小一部分。”

  “一尾高品質的福壽,養殖場的售價不過上千元,但經中間商出口到境外的終端買家,價格就變成上萬元。”一名養殖戶坦言,福州金魚在轉手中,利潤大頭都被大城市的貿易商賺取,“別人吃肉,我們隻能喝湯”。

  小而散

  當然,福州金魚難以直接出口,還有其他原因。

  福州現有60多個金魚養殖場,養殖規模多為10-20畝,養殖面積大於50畝、年產量大於300萬尾的養殖場僅4家。“也就是說,單個養殖場的養殖規模能滿足直接出口需求的養殖場也僅有這4家。”謝煒煒說。

  此外,大多數養殖戶沒有出口資質,無法直接和外商客戶接洽。目前,福州僅南通洲頭觀賞魚科研養殖場擁有出口資質。

  專家分析,這主要有兩個原因:大部分金魚養殖戶文化水平偏低,缺乏自營出口的自主性﹔福州金魚養殖場因拆遷等原因居無定所,達不到申請出口資質必須達到的規模。

  據李永杰介紹,這10多年來,城市的發展讓自己的養殖場從福州市區到城郊再到周邊鄉鎮不斷“逃離”,而這也幾乎是福州金魚產業發展的縮影。

  居無定所,福州眾多金魚養殖戶不敢對漁場進行大投入。簡易工棚改裝的辦公區域、簡陋密集的魚池是福州金魚養殖場的常態,金魚展示、交易的專門場所隻能是奢求。“客商上門,得從魚池撈魚上來展示,很不方便,也不符合防疫要求。”謝煒煒說。

  金魚養殖小而分散,正導致一些傳統金魚品種消失。“原因很簡單,一是老品種價格賣不高,二是培育有難度。”一名養殖戶介紹,曾風靡一時的老品種——水泡,就由於價格賣不高無人養殖﹔熊貓、蝶尾等品種,也因淘汰率高、繁衍風險大,逐漸被福州金魚養殖戶放棄。

  尋出路

  近年來,福州搭建了海峽漁業周等國家級展會平台,並積極引導企業參加國內外賽事,福州金魚借此奪回了一些行業主導權。福州金魚在2010年、2011年全國金魚大賽,都包攬了冠亞季軍,在近幾年的國外大賽中,也與日本金魚平分秋色。

  “通過賽事,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客商到福州訂購金魚。”省金魚協會會長郭東白說。

  “參加國際展會,在國際賽事中拿獎,是現階段福州金魚開拓市場的最好途徑。”李永杰說。

  針對金魚養殖小而分散的困局,採訪中,不少金魚養殖戶建議福州效仿上海、北京等地,由政府規劃建設金魚產業園,將現有分散的小型金魚養殖場整合入駐金魚產業園,打造集金魚研發、繁育、營銷、物流配送、旅游休閑、娛樂購物為一體的現代金魚產業基地。

  “在產業園裡,養殖、科研、展示、交易都要有專門區域,客戶看得明了,也有利於進行疫情監測和科研。在此基礎上,推動養殖戶進行出口注冊登記,讓養殖戶真正掌握金魚出口的話語權。”李永杰說。

  至於傳統金魚品種的保護,謝煒煒建議,政府要積極引導金魚產業規模化養殖,並扶持創建一個具備種質資源保護功能的金魚良種場,應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養殖模式,制定和實施系統的優良金魚品種的種質資源保護計劃。

(來源:福建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