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關注城鎮化中的不良傾向③

社會觀察:應重視農民生產生活的就地城鎮化

——對湖北興山縣部分村鎮發展情況的調查

湖北宜昌興山縣政府辦 彭學植

2013年10月08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和平村風貌不亞於小城鎮。
  李明攝

  進城農民,關鍵是如何讓他們享受到市民的權利和待遇﹔沒進城的農民,他們仍將奮斗在農業第一線,建設美麗農村。應重視仍然務農的農民生產生活就地城鎮化問題。這樣,既順應了農民的意願,又不會造成城市病的產生,還可以降低城鎮化的成本。

  

  有學者預判,“到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時候,將有上億農村人口轉入城鎮。”9月,我們走進農村,走進農業,走進農民,審視這樣的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之后,農民會進城嗎?形成集鎮之后,能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嗎?城鎮化的著力點應放在哪?

  和平村生產實現了現代化,生活實現了城鎮化,農民沒有進城意願

  和平村,海拔1250米,是鄂西北大山區興山縣的一個煙葉專業村。全村7400畝耕地,種煙3200畝,其他都是蔬菜。在這裡種煙,除採摘環節外,其余從耕、旋、起壟、育苗到烘烤,基本實現機械化,煙葉專業合作社能提供全套社會化服務。加上有煙草公司這個龍頭企業從資金、技術、種苗、肥料、收購等方面全面保障,收入年年有增長。該村勞動力人均年純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生活在和平村的農民,住的是樓房,用的是太陽能、自來水,出行是摩托、轎車,享受著寬帶、有線電視、路燈、廣場等基礎服務,和城裡人一樣地過上了小康生活。

  該村現有在冊人口606戶、1988人,常年在家種田的達1700人以上。真正棄農進城買房生活的隻有10戶,主要動因也是年齡偏大,必須投奔子女進城養老。從村內流動來看,也隻有偏遠的21戶搬到了村委會附近,一戶兩居,平時住在集鎮,農忙時節借助快捷的交通工具回去種田。

  村裡的農民說,走在鄉村大道上,看著大片農作物中不時露出的白牆紅瓦,加上藍天白雲,有的只是愜意和幸福,我們為什麼還要進城呢?這種情況應該引起決策層、研究者的注意: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農民,恰恰沒有變市民的強烈意願,它推動的是美麗鄉村建設,而不是集鎮建設,更不是城市建設。

  此外,目前從勞動力看,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和平村,不僅沒有富余勞動力,還缺勞動力。和平村種田的,都是四五十歲的農民,自身難以完成種田任務,每年摘煙時節都要請短工,每天提供食宿,還要支付80元以上的報酬。農業現代化程度很高的村是這樣,稍次之的村也是這樣。從相鄰鄉鎮一個海拔500米左右的煙葉村調查情況看,每年其外來務工人員也達1000人次以上。由此分析,如今的農村,要轉移的人已經轉移出去,剩下的都是農村和農業不可或缺的勞力。即使流動,也是在農村季節性打工流動。 

  當今,從已經進城的人員結構來看,一類是農民子女,直接從校門進城鎮的工廠門和機關門。他們只是出生地在農村,屬於戶籍上的農業人員﹔一類是二三十歲開始進城務工,積累一定資金后,在城鎮購房生存下來,將來也不會回到農村﹔一類是家裡的田不夠種,經濟收入低,進城務工,主要從事建筑業、服務業,逢年過節乃至年老后,仍然要回到農村。

  小集鎮不可能成為轉移農民的主陣地,農民一般直接進入縣城乃至更大的城市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現在的農村人口要流動,主要還是從偏遠地區轉移到交通便利、產業發展好的村子,並沒有進入集鎮。比如,膠果坪,一個自然村,地處峽谷,28戶農民,以種煙為主,全靠肩扛背馱。受不了交通的不便,13戶農民搬走了。這13戶中,10戶搬遷到本鄉鎮另外交通便利的村,3戶搬遷到了相鄰縣交通便利的鄉鎮,仍然都務農。留下的15戶,又有9戶常年在周邊鄉村務工。城鎮的高房價、缺少收入來源阻礙了農民進城的腳步。

  相距和平村較近的張官店街,是合並后鄉政府的所在地。自從政府機關搬來后,陸陸續續集聚了25戶居民。這25戶居民中,有10戶是從外村進集鎮的,原來種田,現在主要靠經營服務業生活,搞餐飲、出租門面等。目前,這個集鎮吸納農民的能力已經飽和。這種飽和,主要是發展第三產業的市場需求已經飽和。再來農民從事第三產業,隻能讓大家一起生意蕭條,減少經濟收入。

  同是原來鄉政府所在地的火石嶺街,除去政府機關外,有居民28戶。鄉政府沒有撤的時候,常年有200多人口流動,集鎮基礎設施健全,有3家餐館、23家商貿個體戶。如今,餐館沒有了,商貿個體戶隻有5家。原來的居民投奔子女搬走了3戶。政府機關出賣房屋時,從本村偏遠的地方搬來3戶。這個集鎮,有吸引農民的良好條件:一是政府機關留下大量住房,房價便宜﹔二是地處省道干線,交通便利﹔三是可以從事務工。集鎮上有一家年產值幾千萬的工廠、一家鄉鎮福利院、一家煙草收購站。但是,這個集鎮近年來卻無任何發展,並逐漸衰敗。根本原因在於,小集鎮承載建筑業、第三產業的能力弱,務農的農民進集鎮后養不活自己乃至家人。

  當前人口流動的趨勢表明:一般都是小集鎮的人流向縣城,縣城的人流向市,市的人流向省,呈層級式。務農的農民,要麼就是不願意進城﹔願意進城的農民,一般都是跨越小集鎮,直接進入縣城乃至市府、省府所在城市,呈跳躍式。生活問題是現實問題,產業承載力阻礙集鎮成為轉移農民的蓄水池。

  推進城鎮化,不僅要關注“農民”變“市民”問題,更要著力推動務農農民在生產生活上達到城鎮化水平

  解決已經進城的農民變市民的問題,已得到重視。而正在務農的農民仍然需要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而且任務還十分艱巨。從和平村的情況看,工作的著眼點應放在就地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上。國家推動城鎮化,開拓農村市場,拉動內需。其實,推動務農的農民就地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達到城鎮化水平,也能達到拉動內需的目的。例如,和平村僅改造房屋這一項,就投入1500萬元以上。全村606戶,戶戶有摩托、太陽能,新購轎車100多台、電腦100多台,這是多麼大的購買力啊。

  有的學者說得好,“城鎮化的過程,並不一定意味著人口和產業的絕對空間轉移,而是用城鎮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現代文明理念改變農村,在全社會逐步得到推廣的過程。”推進城鎮化需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涉農產業獲得產業平均利潤的問題﹔一是解決農村居民獲得社會平均公共服務水平的問題。在推動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建設美麗鄉村,完全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視角既要在城市,也要在農村。

  進城農民,關鍵是如何讓他們享受到市民的權利和待遇﹔沒進城的農民,他們仍將奮斗在農業第一線,建設美麗農村。應重視仍然務農的農民生產生活就地城鎮化的問題。這樣,既順應了農民的意願,又不會造成日益嚴重的城市病,還可以降低城鎮化的成本。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08日 20 版)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