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全州:古建筑的喜與憂

2013年09月29日06:57    來源:廣西日報

原標題:全州:古建筑的喜與憂

■今日視點

  劉 峰

  地處湘桂走廊北端,素有“楚南文化之地”稱譽的全州縣,是廣西建置最早的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境內有不可移動文物256處,堪稱桂林文物大縣。

  筆者近日在領略全州古民居建筑文化多姿多彩的同時,也心生隱憂——由於缺乏應有的保護維修,古民居有的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有的已經局部甚至是整體群落廢棄……

  1 老宗祠逐漸消逝

  各村各族建宗祠、公祠,是全州歷史文化一個奇特現象。全縣現存的明、清古民居、古建筑群村落,無處不有公祠、宗祠。用“宗祠林立、滿眼公祠”來形容毫不為過。同姓大家族不僅建有全村“獨大”“獨尊”的宗祠,各支族同時還建造支族宗祠。全縣境內有的1000來人的村子,竟立有4~8座祠堂。宗祠風格各異,爭奇斗艷,成為一種奇特的建筑文化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古時全州境內公祠不下千座,現存較完整的有近200座。建於清代的紹水鎮水頭村樂耕公祠,面積1566平方米,內部梁坊雕飾精美。大西江鎮板橋村建於清同治元年的精忠祠,面積1200平方米,祠堂建筑及祠內戲台至今保存完整。才灣鎮俞家村建於清代的介安祠,面積1132平方米,系縣內現存最好的祠堂,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紹水鎮白塘村建於清同治年間的南石祠,祠內匾額、楹聯共18處,其中有清末名臣翁同龢所書對聯,堪稱珍品。

  在林林總總的全州族氏公祠中,永歲石崗村蔣氏公祠燕窩樓獨領風騷,是全州祠堂建筑文化的代表和縮影,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距全州縣城15公裡的燕窩樓,系明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蔣淦所建。蔣淦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長史蔣琬的后裔。現今,蔣姓已成為全州縣第一大姓,共23萬多人,改變了原來“一唐二蔣”排序。歷朝歷代蔣氏人才輩出,燕窩樓宗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全州蔣氏家族的榮耀。

  然而,縱觀全州境內宗祠、公祠,除燕窩樓得到有效保護外,其他大多處於一種“放任風吹雨打”“任其陳舊老去”的狀態。蘊涵於宗祠、公祠中的眾多文化信息,正在風吹雨打中逐漸消失。

  2 古民居異地搬遷

  灌陽河距全州縣城5公裡河段處,有一個鄧家埠村,這裡是古時全州與灌陽水路主要航道,村邊東、西河岸至今仍臥著13個古碼頭。令人遺憾的是,村中原來頗有特色的古民居越來越少,與它久遠的歷史極不相襯。

  近日筆者前往探訪時,卻驚奇地發現:河西岸曠地上,悄然聳起一座座滄桑、古朴、典雅的民居。有的飛檐翹首,有的弧檐蓋頂,有的頗似筒子樓。清一色的舊磚牆、老青瓦、舊木梁、舊花窗。經當地村民介紹,才知這是異地搬遷進行保護的一組古民居建筑,現已完成一期工程,竣工古建筑5座,建筑面積達2557.03平方米。

  誰也沒有想到,這麼大的工程,竟是一位叫唐以金的普通農民構想、策劃並投資建造的。當筆者問及唐以金何以會有如此的大舉動時,唐以金說:他少時做過木工,承接過不少建筑木工活,對建筑藝術也略知一二。后來從事房地產開發,對建筑特別是中國古建筑藝術有了一定了解,並情有獨鐘。前幾年,看到因修高鐵要拆掉永歲鄉一處古建筑群時,大動惻隱之心。

  永歲鄉和好鋪村的蔣仁祿宅、蔣子麟宅、和好鋪學館等,堪稱清代建筑典型代表。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的蔣仁祿宅,為硬山頂穿斗式建筑結構,是5座古建筑中的核心,以主建筑為中軸線,附屬建筑分別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分布在主建筑兩側。主建筑為四進院落,大門前設前院,進與進之間以排扇門隔斷,二進、三進院落間立著蜈蚣形隔斷牆,中開月亮門。屋內裝修隔扇門、落地罩和梁架構件月梁、穿插枋及石門檻、柱礎等精雕細琢的構件,採用高浮雕、淺浮雕、透雕、陽刻等雕刻手法,雕刻出形態生動的花卉鳥獸、人物等圖案和紋飾,堪稱古建筑中的精品。

  眼見精美的建筑藝術即將毀於一旦,唐以金一橫心決定:“哪怕傾全家所有也要完整地把它保護下來!”盡管家人極力反對,鄉鄰也不理解,可唐以金義無反顧。2010年3月,他買下這組古建筑群,繪圖、拆屋、編號、選址、修路、運輸、復原建筑,工程之大,付出的精力、財力之多,可想而知。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覃溥到實地參觀時感慨道:“老同志,謝謝你幫我們做了一件實事!”

  如今,這組古建筑群異地搬遷保護雖已初顯成效,但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仍然不少,單靠年近七旬的唐以金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社會特別是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

  縱觀全州,像這樣富有個性和藝術性的古民居群還有不少。如歷史上出了9名進士的兩河鄉大田村,出了兩名進士的田美村,擁有典型的明清建筑,一房接一房,一房一天井,最大的一組多達24個天井!才灣鎮田美村,黃沙河鎮大路底村、竹塘村,古民居粉牆、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其“木、石、磚”三雕堪稱三絕。石塘鎮沛田村的3座高大古建筑,木雕造型各異,工藝精湛,顯示出大戶人家的豪氣與文氣。

  期待當地政府和古民居擁有人想方設法加強保護,確保豐富的傳統建筑文化之河不斷流。

(來源:廣西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