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外牌限行  治堵難獨行

深閱讀:2002年起,上海限定外地牌照車上高架路時段 

2013年09月24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以來,關於北京是否將針對外地車牌汽車在京行駛出台政策的新聞頻頻引發熱議。其實,如何管理“外牌”車是大城市普遍面對的課題。上海作為較早針對“外牌”車出台措施的城市,外牌“限行”有哪些效果?面臨哪些困難?

情況復雜,實施時好時壞

每個工作日的早上7點不到,上海中心城區的高架路上車輛就已川流不息。粗略統計,10輛汽車裡有三四輛挂外地車牌,這些車主都要趕在早高峰限行前出行。而平時在上海的普通道路上,外牌車輛也不在少數。

由於上海私車牌照採取有價競標方式取得,一塊數萬元的車牌令不少上海本地人選擇到外地上牌,上海的馬路上常有幾十萬輛外牌車通行。這些外牌以蘇浙皖地區居多,也不乏魯贛閩等省,除了港澳台地區,全國各地的車牌都有。

據有關部門稱,至2012年底,上海私人小汽車總數有140萬輛,這還不包括50多萬輛常年行駛在上海的外地牌照汽車。

但據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介紹,由於“外牌”車的戶籍管理不在上海,很難登記。“外牌”車情況復雜,有外省市駐滬辦事處長期在滬通行的車輛,有外省市偶爾來滬的車輛,還有本地居民異地上牌的車輛,更有外省市居民在滬務工生活使用的車輛,后三種情況最難統計。對“外牌”車的管理長期處於缺位狀態。

2002年底,上海市出台外省市車牌高架限行規定,10多年來,大多外牌車輛在交管部門的管理和制約下,按此規定行車。在限行時間段,也就是7:30—9:30和16:30—18:30(除周六、日及法定假日外),高架道路上外牌車輛明顯減少。特別是近兩年來,“電子警察”抓拍外牌車輛高峰時段違規上高架取得了明顯效果。

但約束力也有“鬆動”的時候,外牌高架限行規定的實施狀況時好時壞,在限定時間內,高架上也時不時會發現外牌車。

催生“灰色產業”,七成多新車異地上牌

“河南、湖南3200元,一到兩周左右﹔廣東3200元,三到四周左右﹔安徽5500元,三周左右﹔福建3800元,三到四周左右﹔江蘇9500,一個月,人車去,路油費自理﹔河北3500元,二周左右……”上海某汽車服務中介公司近日給出了上外牌的費用和時間。

上海持續十余年的私車牌照額度拍賣制度催生的上外牌“灰色產業鏈”正日漸龐大。同時,隨著車市的發展,給車上滬牌成為不少准車主心頭之痛,據記者統計,每年滬牌的發放數量還不足上海新車銷售量的三成。

有人算過一筆賬:上海有490多家經銷商,以目前上海經銷商保守月均銷售70—80輛算,每家經銷商一年大約銷售800輛車,那麼,上海每年汽車銷售總量在39.2萬輛左右﹔而目前上海私車牌照額度投放量平均每月9000張,按此計算,每年上海投放的機動車牌照額度在10.8萬張﹔兩相對比,上海市政府每年提供的私車牌照數量僅佔全年上海新車銷量的1/4,大部分車主都選擇了異地上牌。

據悉,由於眾多車主涌入周邊省市上牌,致使周邊城市的上牌壓力巨大,為了限制上海戶籍的消費者異地上牌,上海周邊城市紛紛出台各類措施限制。但巨大的需求依然存在,為了應對上海車主上外牌的需求,一些汽車公司依托自身的人脈網絡來幫助想挂外牌的滬籍車主辦理異地上牌業務。由於牌照價格相差懸殊,想上異地車牌的消費者隻能依靠汽車中介服務上牌,即使知道中介利潤高,也無他法。

應對新擁堵,“限行”何去何從

外牌“限行”真的能改善早、晚高峰期間,上海高架道路的擁堵狀況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卻並非絕對。“限行令”執行至今,不少外牌車主也想出了不少“對策”,除了那些“頂風作案”或在車牌上“投機取巧”等違章行為,外牌車主在各高架匝道口排隊等候開放、一到限行時間結束魚貫而入,也成為“限行令”下所催生的擁堵新頑疾。

這兩年,交警部門對外牌車輛在限行時間段違規上高架嚴格執法,成效顯著,就目前情況來看,擁堵現象已經有了明顯緩解。但由此產生了新問題:現在每天在規定限行時間結束前的十幾分鐘甚至半個小時,在一些高架的上匝道口,都有很多外牌車輛隨意停靠在行駛車道上等候,以便一過限行時間就上高架。這嚴重影響了附近交通。據了解,類似情況不是個別現象,全市不少高架匝道口都存在。

交警部門表示,他們會定期在高架上匝道口對違規上高架的車輛開展宣傳勸導,在下匝道進行糾違查處。警方將採取電子警察、民警現場執法等相結合的方式,對違規上高架的車輛進行查處,罰款200元、記3分。

面對日益擁堵的城市交通,有不少上海市民提出應24小時限制外牌車輛上高架。據悉,上海正在研究完善擴大對外地牌照機動車的通行限制政策。但同時,交警部門表示限制車輛牌照要依靠法律,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明確法律。“如果換位思考一下,上海進一步限制外牌車,外省市也會出台限制規定,上海車主到外地豈不也麻煩。目前外牌車輛在上海的通行情況,尚處可承受范圍。”

業內人士指出,外牌限行只是手段,緩解交通擁堵才是最終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外牌限行要根據城市交通狀況和政策效果決定,也應結合交通管理需求對政策進行調整和完善。

上海市政府近日提出,到2015年,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體地位,中心城區群眾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比重達50%,公共交通佔機動化出行比例達70%。希望屆時,市民出行更願意選擇公共交通,上外牌和限行的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記者 沈文敏)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24日 04 版)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