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0日07:27 來源:重慶日報
圖為橫跨兩省的農房全貌。記者 龍丹梅 攝
本報記者 龍丹梅
萬盛石林鎮茶園村位於渝黔交界的邊陲地帶,屬大婁山脈,與貴州省桐梓縣羊蹬鎮綿地村、柑子村、雙龍村,以及桐梓縣坡渡鎮林紫村緊鄰。
從石林鎮朝茶園村方向蜿蜒而上,一路上,“歡迎您來到貴州”、“歡迎回到重慶”之類的手機短信交替出現。隨行的村干部告訴我們,這裡到處都是“插花地”(即因兩省市地界互相穿插而形成的零星分布的土地),“邊界”到處都是,但這裡的居民卻沒有你我之分,都熟得跟一家人似的。
堂屋為界,這棟房子橫跨了兩個省
踏著泥濘,我們從萬盛茶園村往綿地村省際公路旁的一條“插花”小路朝下行進約20分鐘,便到了綿地村地界。
小路左手邊有一座平房,一共三間,以木頭做梁架,用竹編為骨,外面涂泥做牆,是農村傳統的“穿斗房”,看起來已有數十年歷史。茶園村大田組組長令狐昌元告訴我們,這就是“橫跨”兩省的農房,這棟房子有一半屬於重慶。
65歲的綿地村村民張集金告訴我們,這棟房屋是他家的祖產,之所以成了“跨界”的房屋,背后還有個故事。
原來,張家一家五兄弟,都是綿地村人。解放前,大哥張銀槐為了躲兵役,常年在當時的桐梓縣與四川省綦江縣、南川縣交界處的高山上躲避,並打些零工討生活。1955年,重慶市南桐礦區(現萬盛經開區)成立后,張銀槐就在當地上了戶口。從此,他就成了張家一家人中唯一的重慶人。
1957年,張銀槐的父母修了這棟房屋,做主分給了大哥張銀槐和四哥張集銀,兩人又進行了再次分家。
房屋一共三間,咋個分?兩兄弟一商量,便以堂屋為界,將房子一分為二。左邊的房子分給張集銀,右邊的房子分給張銀槐。
由於張銀槐上的是重慶戶口,他所在的這一半房屋自然就成了重慶地界,而張集銀是桐梓戶口,他所在的那一半就成了貴州地界。從此,張銀槐的子女便跟著他入了重慶籍,張集銀的子女則和父母一起入了貴州籍,這就是“橫跨”兩省的房屋由來。
毗鄰的村庄通婚,竟然通出了5個“黑媳婦”
村裡人都知道張銀槐家是重慶人,但住久了,有活大家幫著做、有事互相幫幫忙,村裡誰也沒把他家當外人看。
“這裡不但到處都是‘插花地’,還有不少‘插花人’。”令狐昌元說,由於這裡是邊界地區,互相都有通婚的習俗。閨女們出嫁后,大都沒有主動去對方所在省市上戶口的意識,時間久了,竟然形成了不少“插花人”,也就是傳說中的“黑戶口”。
現住在茶園村柏樹社的婁必潤就是個“黑媳婦”。婁必潤是羊磴鎮雙龍村人,20年前嫁給茶園村的馮世金為妻,婚后一直沒有去石林鎮上戶口,時間久了,原戶口所在地派出所將她的戶口取消了,她也不知道。當村干部通知她去鎮上辦理新農合醫療保險時,她竟然拿不出任何能夠証明自己身份的物件,到娘家派出所一問,才知道自己成了“黑人”。
像婁必潤這樣的“黑媳婦”,在茶園村共有5個,都是因為根本沒有邊界意識,久而久之,就忘了上戶口而導致的。目前,石林鎮正在幫助她們解決身份問題。
在這裡,“邊界”之分其實並不明顯。很多貴州村民甚至都享受了“重慶待遇”。茶園村村支書馮世安告訴我們,為了方便村民,目前已有200多名綿地村、林紫村、柑子村村民在石林鎮辦理了新農村醫療合作保險,平時看病、趕集都在石林,跟重慶人沒兩樣。
18戶菜農“跨界”辦起了合作社
這幾個毗鄰的村同屬大婁山區,過去都窮得出了名,村民多種植水稻、玉米和紅薯“三大坨”艱難度日。
2007年6月30日晚上,茶園村村支書馮世安從新聞上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將於第二天正式實施的消息后,找來了茶園村15戶田地相鄰的鄰居,商量著要辦個合作社。坎下的林紫村民令狐昌林、令狐克偉和令狐昌亮聽見茶園村的村民“開會”辦合作社,也要求入伙。
於是,當年12月12日,由茶園村15戶村民和林紫村3戶村民共同組成的白羊坪蔬菜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
剛剛“抱團”,合作社便開始顯示“威力”:大伙湊錢買來了7台微耕機和1台抽水機。村裡不少原本雜草叢生的荒地被開墾成菜地,當年,合作社的土地便翻了一番。
合作社的規模逐漸壯大起來,兩地的農戶都要求入社,綿地村主任盧明德還受了全村500多戶村民的“集體委托”,親自找到馮世安,要求入社。考慮到合作社的管理問題,白羊坪蔬菜專業合作社隻接納了幾名緊鄰的農戶,到了2012年,這個合作社成員發展到181戶,其中貴州省農戶13戶,種植面積約2500畝,年產值270萬元。
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社今年遇到了“瓶頸”——土地資源不足。細心的馮世安發現,在與柑子村交界處,有300多畝說不清歸屬的“插花地”,一直沒有被利用起來。為了避免因邊界造成的矛盾,今年初,合作社與“插花地”周圍柑子村的5戶農戶簽訂協議,同意他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帶著這300多畝“插花地”和另外300多畝土地一起入社,皆大歡喜。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