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3日06:19 來源:重慶日報
李傳榮拿著一份雜志正在糾錯。 記者 梅垠 攝
“老板,菜單上的菜名‘豉香回鍋肉’寫錯了!”
“是不是喲?”
“‘豉’被寫成‘鼓’了!”
“哦,知道了,我們改了就是!”
8月22日,觀音橋附近的一家小飯館,74歲的李傳榮剛剛坐穩,“老毛病”又犯了,拿起桌上的菜單,眼睛一掃,一個錯別字又被他發現了。
“找錯別字是我最大的愛好。”李傳榮說。
錯別字就像是米飯裡的沙粒
李傳榮是長壽區萬順鎮初級中學的一名退休老教師,語文課教了整整40年。
老李滿頭白發,身板硬朗,說話聲音洪亮,退休以后,他不坐茶館、不打牌,就喜歡看書。沒事的時候,他就帶個小本子到區圖書館、新華書店去看書,或者到舊貨市場買廢舊書刊。
有一次,他翻閱一本雜志,裡面一篇八九百字的小文章,錯字竟有五六個。例如,把“九州”寫成“九洲”,把“度假”寫成“渡假”。
“這簡直是誤人子弟!”老李又氣又急,立馬把錯別字抄寫下來,一一更正后,寄給那本雜志的編輯部。
過了幾天,雜志社給老李寄來一封感謝信,對自己的疏忽和錯誤做了道歉,還在后一期的雜志裡進行了更正。
“錯別字就像是米飯裡的沙粒,嘴裡嚼得正香,突然‘嘎嘣’一下,牙齒磕上沙粒,那有多難受!”老李說,從那以后,他決心要消滅自己身邊的錯別字。
糾錯曾遭人白眼
糾錯有時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有一次,一個朋友特意將他的新書送給老李“斧正”,老李拿著書,認認真真看完,然后給那位朋友打了一個電話,指出了朋友書中的數個錯別字。
那位朋友聽完老李的電話,淡淡地說了一句,“你費心了。”便“啪”地一聲把電話挂了,從此再沒和老李聯系。
“還有一次,我在馬路邊,看到一個年輕人正在挂一幅廣告畫,上面將‘坐落’兩個字寫成了‘座落’。”老李說,他趕緊上前告訴那個年輕人,寫錯字了。
沒想到那個年輕人白了老李一眼,說了句:“多事”,便揚長而去。
有人笑話老李多管閑事,老李卻說,這是他的職責所在。
老李稱,現在街頭巷尾,經常會看到令人啼笑皆非的錯別字,例如將“庫存”寫成“褲存”,將“照相”寫成“照像”等不勝枚舉。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國粹,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應該世代傳承。我們每個人應該從自身做起,不念錯字,不寫錯字。”老李說。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