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一場激情燃燒的唇槍舌劍
賽后
從擔憂到歡喜
獅城舌戰公布結果時,起先公布的是最佳辯手蔣昌建。可蔣昌建說,當時聽到自己名字時,隻有深深的擔憂,領獎時毫無笑容。因為按照慣例,最佳辯手一般不給冠軍隊伍,是一個平衡獎項。蔣昌建擔心整個團隊無緣冠軍。未料,那屆辯論賽居然破例,兩個獎項都給了復旦。
回到復旦,迎接他們的是“一戰成名”。然而生活並沒有翻天覆地。嚴嘉和季翔繼續法律專業的研讀,蔣昌建早已堅定大學老師的職業目標,隻有姜豐進了央視。
俞吾金呢?他坦言,獅城舌戰后,他到很多大學做《辯論的藝術》演講,可以足足講四個小時,地板上坐滿了人,自己的周圍也圍滿了聽眾。當時全社會都對辯論充滿興趣。后來全國名校辯論大賽舉辦,常邀他去當評委,甚至有人鼓動俞吾金建立演講與辯論的培訓公司,公司必定會生意興隆。
然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經過認真的自我拷問,俞吾金發現,盡管這段時間以來自己的心有點“變野”了,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仍然是自己的專業——哲學,即使自己對辯論和演講發生了一定的興趣,也多半是因為自己從哲學上喜歡邏輯和語言分析。
於是,俞吾金退回到自己的書房中,可每次去做哲學講座,主持人總喜歡介紹他是 “復旦大學辯論隊的教練”,俞吾金卻糾正道:我希望大家忘記我是辯論隊的教練,記住我是哲學系的教師……
又一場乒乓外交
俞吾金認為,當年的辯論賽觸及世界重要命題,比如艾滋病、溫飽和道德的關系、人性善惡等等。后來的教育電視台舉辦的名校辯論賽,很多命題圍繞環境、國際關系,也都緊扣時代重大命題。辯論賽雖然是游戲性的,但辯論觸及到的主題,有著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即使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爭了幾千年也沒有得出結論,但是當代再來討論,仍然具有思考意義。
此外,新加坡辯論大賽,傳播了中華文化,推動世界來了解中國、學習華語。在那個年代,辯論賽促進了世界范圍內各個大學的交流,尤其是幫助中國大學走出去了解世界。
俞吾金用了這樣一個比喻:“好比早期我們通過乒乓外交來打開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