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合肥市濱湖世紀社區成立共治理事會,引入專業社工

蹲點·沉下去,觀察中國:社區治理 有權負責有錢辦事

記者  錢  偉

2013年07月22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理事會不只是議事機構

下設民意征集等5個專業委員會,負責具體項目運作

在共治理事會建立之前,濱湖啟明星幼兒園園長張承梅為學校門口設置“斑馬線”的事情頗動了番腦筋。“學校在天山路和長沙路交口,但是校門口沒有設置斑馬線,160多個孩子上下學的安全很讓人擔心。我去相關部門咨詢,都表示可以設置,但是誰來出錢還是扯皮。”

社區成立共治理事會,張承梅馬上就將這一項目報到了理事會民意征集委員會。民意征集委立案后,共治理事會理事成員進行了審議商討,最后達成共識,確定由理事會的項目運作委員會進行操作,請交警部門過來設置斑馬線,資金則由理事會出。

“目前理事會有1名理事長,6名副理事長,10名理事,都經選舉產生,主要為社區干部、轄區單位負責人及居民代表。”吳成兵告訴記者,“在審議項目時,主要由這17人組成的理事會來進行決策,討論項目時,項目利益相關方也會共同參加討論。”

郜志華介紹,目前理事會下設5個專業委員會,包括民意征集、項目運作、財經管理、民主監督、慈善救助等方面。“社區居民有想辦的事情,可以直接到民意征集委登記備案,立案后報請理事會進行審議,審議通過后就由專門委員會進行運作。”郜志華說。

“自從知道社區成立了共治理事會,不少居民報名想成為會員,同時提出了小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活污染處理、小孩集中課業輔導等多個問題,希望通過理事會來解決。”劉莉是濱湖世紀社區觀湖居委會的居民代表,她告訴記者,聽說可以自己參與討論決定想辦的項目,社區居民的積極性特別高。

社區涉及問題復雜,群眾訴求多元,都能立項辦到嗎?

“目前,項目還是通過民意征集委登記,然后理事會根據群眾訴求的輕重緩急分批分級立項,著急的先辦,不急的緩辦,容易辦的立即辦,有困難的協調辦,不合理的做好解釋。”吳成兵說,現在民意渠道更加暢通了,小問題不會積累成大矛盾。

有了共治理事會這一平台,更多的社會組織可以參與到社會管理中來,也可以培育出更多社會管理主體。

“社區的每個居委會也是共治理事會的成員單位,通過這一平台,許多居委會想辦而沒能力辦的事可以得到解決。”郜志華說,今后居委會也可以放開手腳。

“5月初挂牌成立以來,共治理事會已經征集7個項目,都已在研究辦理當中。”共治理事會民意征集委工作人員韓鳳霞說。

“為了保証理事會的公開透明和辦事效率,還有專門的監督機構,成員和社區居民都可以隨時向社區反映發現的問題。”李瑞鶴介紹,今后理事會將採取“輪值制度”,理事長等崗位將由成員輪流擔任。

如何保証專業性、獨立性

引入專業社工,政府要克制越俎代庖的沖動

做項目,就得花錢,錢從何來?

“目前,社區每年會給予共治理事會100萬元的財政支持,同時,各個會員單位也會交納一定的會費,還有一些自發的捐款。”郜志華說,目前做的事還沒遇到資金困難。“隨著群眾參與度越來越高,項目越來越多,理事會將來需要多少經費還沒有一個准確的估算。”吳成兵表示,參與度越高理事會的影響力也會越大,到時候可以獲得的捐款和來源也會更多。

每個部門都需要人手,人又從何來?吳成兵介紹,當前理事會還是通過向專業社工機構購買服務的辦法保証日常運營,5個專門委員會的工作人員都來自合肥當地一家社工機構。

“社工認識問題的角度、處理問題的方式、歸納民意的思路都更加專業和成熟,有助於推動理事會各項工作的專業化發展。”吳成兵說。

郜志華說,目前最大的難處還是群眾以及轄區單位認識的問題,一些人對於理事會的功能還不夠了解。“隻有讓更多人認識到共治理事會是大家共同參與的自治機構,能辦成大家想辦的事情,才能把社區所有居民都調動起來,形成一種‘有事就找理事會’的氛圍。”郜志華說。

記者發現,目前共治理事會的大部分理事成員還是社區各單位的負責人,雖然有參與熱情,但是更多時候由於工作繁忙,參與理事會議事的時間受到影響。同時,由於成員來自各個行業各個領域,能力水平也參差不齊,能否科學議事和有效決策也成問題。

“下一步,除了工作人員更好地協調議事時間,社區將進一步引入專業社工,對參加議事會的理事成員進行專門培訓。”郜志華說。

“社區共治理事會的核心是發揮基層政府、社居委、居民、轄區經濟組織、志願者、社區居民等主體的積極性,以達到能夠對社區公共事務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目標。”安徽省社科院博士顧輝說,在群眾民主和權利意識增強、基層矛盾高發的背景下,共治理事會能讓政府從無所不管的社區管理事務中抽身出來,有積極意義。

顧輝同時認為,社區居民的自治意識是一個自發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因此,政府要克制住越俎代庖的沖動,在合理引導中把握尺度,把握好管與不管的界限。

“政府主導的基層管理和社會建設的制度慣性,使群眾對社區治理形成了‘路徑依賴’,認為‘有困難,找政府’。”顧輝告訴記者,“在這種心理定勢下形成的居民參與度不夠、自我管理的意識薄弱、自我服務的能力不足等問題要想完全得到解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22日 14 版)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