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高溫、高濕、高噪聲,白天看不見太陽,晚上看不到月亮,連呼吸到新鮮空氣都是一種奢侈,就是在這樣的戰斗崗位上,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平均年齡不到33歲,然而他們的軍功章卻能鋪滿一條百米跑道,被譽為——

國防視線:“藍鯨心臟”守護神

蘇銀成  於  航  王慶厚

2013年06月09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高溫55攝氏度,打不垮鋼鐵意志

洗過蒸汽浴的人可能有這樣的感覺,當蒸汽室霧氣彌漫,溫度超過50攝氏度時,一個健康人在裡面堅持超過5分鐘就會覺得胸悶氣短,不得不出來透透氣。

對此,副機電長孟兆旭至今仍記憶猶新。

當時,正值某艇執行任務。航行中,該艇先后完成多項試驗任務,驗証了十幾項技術指標。

正當喜悅的氣息遍布全艇的時候,某管路突然發生了故障,熾熱的蒸汽充滿了整個艙室。

“大家不要慌,都讓開!”霧氣中,剛剛當上副機電長的孟兆旭推開面前的年輕人,不顧一切地摸索到主機操縱台。

憑著冷靜的心態、無畏的勇氣、精准的操作,消除了隱患。然而,他卻因長時間吸入大量蒸汽而暈倒在戰位上,等他醒來,戰友們告訴他,他暈倒時,主機操縱台的溫度已高達55攝氏度。

說到舍生忘死,“深海鐵漢”李洪海也算一個。

那一次,某艇正准備進行一項重要試驗。起航前3天,時任機電長的李洪海病倒了。李洪海拉著試驗指揮部領導的手,反復懇求:“試驗日期不能改啊!我一定能參加試驗,請領導放心!”李洪海還是被送進了醫院。

一聽住院,李洪海急了:“我不能住院,不能住院啊!”他向醫生解釋,又向指揮部首長求情:“請相信我的毅力,我是一個戰位指揮員,就是倒我也要倒在艇上!”

首長們被他的誠心感動了!

出海的時間到了,兩個戰友架著李洪海一步一步地向潛艇走去……

“嘎,嘎!”熟悉的戰斗警報驟然響起,“全體艇員,各就各位!”聽到口令,李洪海不顧一切地直奔戰位,他左手扶著椅子,右手拿著報話機,准確地下達著一道道命令……

“試驗成功了!現在轉入正常航行!”當廣播裡傳出這振奮人心的消息時,李洪海再也支撐不住身體,一下暈倒在了身后的桌子上。他就是用這種玩命加科學的精神,推開了一個個攔路虎。如今,由他編寫的《潛艇機電長手冊》,成了年輕機電兵的“掌中寶”。

如此年輕,緣何榮譽滿身

二等功臣苑廣成,有一手絕活。

某故障的檢測和定位,在國內乃至世界一直是個難題,尤其在潛艇中,有限的空間裡千絲萬縷的線路千頭萬緒,使這一難題更讓人望而卻步。可苑廣成卻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沒有現成的攻關團隊,更沒有現成的信息資料,這是一段孤獨艱辛的旅程。苑廣成從民用技術、陸上技術開始,結合20多年的艇電、岸電經驗,上千次地在各種惡劣環境裡實驗、調試。

白手起家的他,不等不靠,一路攻堅克難,有時為解決一個課題,他連續10天不離機艙,雙眼熬得通紅。

終於,苑廣成研制出了某故障檢測設備,一舉打破了該領域的技術封鎖。

某監測室主任吳水海不怕摔跟頭。10多年來,他帶領骨干隊伍採集了機械、溫度、油液等方面的各種物理化學信息,光存儲信息用的設備就裝了滿滿兩大櫃子。

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吳水海和他的團隊不僅完善了檢測、振動監測的標准規范,還制定了部分機械、設備運行管理的技術方案。

今年41歲的吳水海已立過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現享受軍隊優秀技術人才崗位津貼。

2011年初,某艇員隊機電長吳佔杰,帶著包括1名博士、2名碩士在內的10名技術骨干,踏上了“科研之路”。多次到相關技術專家面前和科研院所“軟磨硬泡”,尋求技術支持和援助。

他們克服了軟件應用、資料收集、讀圖建模、動態鏈接、配音剪輯等諸多技術難題。歷時8個月,研制出某型模擬訓練平台,大大縮短了人與裝備的磨合周期。

“不要問我在哪裡,問我也不會告訴你。我們是中國海軍潛艇兵,航行在無邊的海洋裡……”

這首《潛艇兵之歌》唱出了他們的誓言和自信,唱出了他們的使命和擔當。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09日 06 版)

上一頁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