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千萬建設者的信賴和尊重
武漢鐵路局黨委宣傳部部長 萬曉
對於全省新聞戰線正在開展的“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活動,我既是熱心者、關注者,也是參與者、受益者,通過兩個多月的觀察,我感到大討論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主題准,二是效果實,三是影響大。
新聞工作者以何種姿態履職,才能成為建設者呢?那就是打造讓建設者青睞的媒體,做建設者喜歡的記者,寫建設者能為之感動的報道,就能堅定地與千千萬萬個普通建設者站在一起,為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體?我們需要那些與我們平等相待、以誠相待,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媒體。
記者的理想
湖北廣播電視台電視新聞中心項目部副主任 徐瑗
身為記者,我們的理想是什麼?我覺得,應該就是傳遞社會正能量。可是,負面、花邊,這些所謂的熱點,無法傳遞出正面的能量,更無法承載我們的理想。我們應該怎麼辦?
在湖北廣播電視台,關於建設者的討論也一直在進行著,結合台裡的“一流標准”建設,形成了“人人爭當建設者”的火熱氛圍。除了這些看得見的變化,還有更深刻的改變,那就是實現新聞理想找到了方向——拋棄“黃鶴樓上看翻船”的思想,像鸕鹚一樣,“扎下去”捉活魚。
怎麼樣捉活魚?關鍵就是做好“走轉改”。舉個例子。2011年12月、2012年9月,湖北廣播電視台電視新聞中心(公共頻道)兩度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搬遷安置進行大型電視直播。南水北調,世紀工程,作為省級地方媒體,我們如何服務大局又著眼細節,這是一次光榮的政治任務,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新聞課題。
通過“我是建設者”的大討論,我們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建設者,找到了實現這個定位的路徑——走轉改。我相信,在大討論的思想引領下,我們一定能夠不斷發掘新聞的生命力,傳遞社會的正能量,更好地實現記者的理想。
時刻准備著出發
湖北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系研究生 李盛
在省“百名記者蹲點基層調研活動”中,我校有兩批學生跟隨記者深入基層:在宜昌,我們探尋舞龍舞獅這項民間藝術瑰寶的魅力和一群民間文化藝人的堅守與困境﹔在武漢,我們跟隨百步亭社區的老人們一起做環保志願活動,讓拐杖隊平凡的生活和富足的精神為更多人所知曉。在黃岡,我們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感知他們在田間地頭的艱辛與快樂。
傳遞“正能量”就是為社會發展添磚加瓦。我們身處的環境不可能每個角落都是光鮮靚麗、完美無缺的,一味地夸大黑暗、冷嘲熱諷不是新聞人應有的態度。客觀呈現事實,努力挖掘正面能量,加強對輿論的引導,才是媒體人應該做的﹔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環境,獵奇窺視,盲目地滿足部分受眾的好奇心,不是新聞人應有的態度,在喧鬧中堅持冷靜思考,保持自身和所在媒體應有的高度,把握時代脈搏,關心百姓真正的所思所想,才是媒體人應該做的。
作為未來新聞工作者,我們要珍惜學習機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努力尋找和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在復雜和喧囂中,樹立正確的對待生活、對待社會的態度,養一身正氣,守護一方淨土,時刻准備著出發!(整理:記者 別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