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泰國記者 韓 碩
2013年05月30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2012年中國水稻總產達到2.04億噸的創紀錄水平,同時大米進口達236萬噸,也刷新了中國大米進口紀錄。中國大米進口量增加引起了國際關注,有些外媒稱,這將會使全球米價上漲。更有外媒報道說,這會推高全球糧價,引發國際糧食危機。本報記者在“2013年泰國大米會議”期間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大米進口增加雖受關注,但目前看很難影響全球米價市場。
主要原因——
國際市場價格低於國內市場
此次大米會議5月26—28日在泰國北部城市清邁召開,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500名代表與會。美國貿易出版雜志《大米交易商》總裁兼首席執行長杰裡米·茨溫格在會議上表示,中國近期對進口大米的需求量增長顯著,引起各國重視。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中國進口大米同比增3.1倍,越南、泰國佔進口量七成以上,東盟國家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大米來源國。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繼尼日利亞之后世界第二大大米進口國。市場分析人士預計,今年中國大米的進口量將會達到300萬噸。
與會專家認為,大米的國際市場價格比國內市場價格便宜是中國大米進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經濟學家莫漢蒂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國內大米供應並不短缺,但生產成本快速上漲導致大米收購價格呈兩位數增長,商家更青睞於價格相對便宜的進口大米。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進一步分析說,從中國國內來看,勞動力、肥料等成本和中國農民的收入增長使得大米生產的成本上升,為保護農民利益,中國國內的收購價格不斷提高。從國際市場看,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在2012年糧食豐收並取消了大米出口禁令,全球大米供應量充足、價格下行,同時越南、巴基斯坦等國的大米價格較低,都是促使中國加大進口的原因。
進口增加——
佔全球交易總量的比例較小
湯之敏表示,雖然面臨一定挑戰,但未來10年內中國有保障大米自給自足的能力。中國進口大米增加並非因為國內供給不足,更多是一種商業行為。此外,中國為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也進口泰國香米等高端大米調劑品種。而中國的進口量佔全球交易量的比重非常小,對全球大米市場的影響有限。
他認為,由於國際市場大米的價格較低,中國可適量購進大米增加儲備,但要加強控制,避免對國內市場產生沖擊,影響中國國內的糧食生產。同時,隨著中國的人口增長和城鎮化進程,中國老百姓的消費結構和生活水平提高,同時由於出現鎘污染等問題,中國會更多進口大米。他建議中國向泰國學習,通過加強測評來保障食品安全。
與會代表認為,中國檢測水平提升,消費要求提高,對向中國出口大米的國家來說也是挑戰。泰國主管經濟的副總理奧蘭也在此次會議上呼吁,中國人目前非常注重食品安全,因此各國出口商要適應並滿足中國的標准,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
進口大米同樣會激勵中國大米生產商在注重產量的同時,更注重標准。一些專家告訴本報記者,由於中國有嚴格的糧食進口配額限制,其中大米的進口配額數量為532萬噸(長粒米266萬噸,中短粒米266萬噸),2012年中國大米的進口量為236萬噸,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況且,這一數額在全球大米交易量中所佔比例較小,並不會影響全球糧食價格。而中國大米生產商的發展也會使未來中國的某些大米產品擴大出口市場。莫漢蒂認為,中國更多參與國際大米交易有助於國際市場的穩定。
發展趨勢——
全球米價起伏仍由市場主導
參加會議的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全球米價呈下降趨勢。泰國商務部長汶頌27日在會議上呼吁,東盟需要保証東盟大米出口價格的穩定性和相對一致性。
國際谷物協會(IDC)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泰國、越南、柬埔寨、緬甸、老撾5個東盟大米生產國年出口總量均呈增長趨勢,目前已經超過2000萬噸,佔全球總量的2/3以上。
泰國泰米出口商公會副秘書長陳鎮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糧食與石油資源情況不一樣,由於各國大米價格、質量各不相同,因此很難實現國家間“聯手”協調價格的機制。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經濟學家康塞普西翁·卡爾貝也對本報記者表示,稻米在全球范圍內廣泛種植,大米交易是一項國際交易,價格是全球供求平衡的產物,並不受任何國家或組織的直接管理,但會受一些國家政策的影響。
湯之敏表示,泰國希望可以發揮自身技術優勢,並將柬埔寨和越南拉入,保持各國價格的相對一致性,減少區域內的惡性競爭。但問題是,越南等其它東盟國家未必願意進行“價格協調”,“這與石油輸出國組織並不一樣,石油資源具有獨佔性,而糧食不具備石油資源的壟斷性,大米等糧食的全球競爭非常激烈”。
一位歐盟專家在會上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歐盟市場中,泰國茉莉香米的價格為1144美元/噸,越南茉莉香米的價格600美元/噸,“雖然泰國米的質量和口感更好,但是相差近一倍價格使得越南的大米更具競爭力。因此除了質量,還要考慮價格優勢。不然出口商就會陷入困境”。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