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改革開放為標志開創的。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前所未有的壯舉,是新時期新階段最鮮明的特征。改革開放沖破束縛生產力的體制障礙,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格局,從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新疆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突飛猛進。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新疆今日的繁榮發展,就沒有人民生活的顯著改善。
由於歷史欠賬較多,新疆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發展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一直比較突出。針對這些問題,自治區黨委、政府從邊疆民族地區實際出發,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拓展改革開放領域。從經濟體制到文化體制,從行政管理體制到社會管理體制,新疆的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下轉第八版)(上接第一版)
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科學布局事關跨越式發展的重大產業、重大項目,構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發展方式的重大轉換,是近年來新疆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項最新統計數據令人振奮。2012年,新疆非石油工業實現增加值1418億元,比上年增長21.8%,佔規模以上工業的50.6%,非石油產業比重歷史性地首次超過石油工業,佔據“半壁江山”。這其中,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園區經濟增速最為顯著。
這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推動實施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戰略結出的碩果。
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有力地帶動了旅游、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以旅游業為例,2012年,全疆旅游接待總人數達到486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了23%,是2009年的2.28倍﹔旅游總收入576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0%,是2009年的3.1倍。從2010年到2012年的三年時間裡,新疆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8%、15%和12.3%。
走綠色發展、創新發展之路,是新疆新時期發展改革的顯著特點。
面對沙漠化情況嚴重,綠洲面積僅佔4.2%,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狀況,新疆人喊出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響亮口號。
2010年8月,在自治區黨委中心組圍繞能源建設與環境保護的主題學習時,張春賢同志指出,新疆必須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他在多個地州調研時強調,要樹立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意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安身立命的大問題。2011年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更是把“環保優先、生態立區”作為實現科學跨越的首要任務。
今年4月16日,新疆特變電工承擔設備制造的疆電外送工程——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輸電工程,成功跨越黃河。這條世界上最長的特高壓輸電工程將於年內全線貫通。
這家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企業,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從產品創新到集成技術,再到標准制定和輸出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世界輸變電行業的一流骨干企業,變壓器年產能位居世界第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增長更多依靠科技進步,以較少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已成為新疆眾多企業發展的自覺追求。
首次有償出讓特大整裝煤田探礦權,開創地方參股央企、地方與央企合作新模式……新疆在審批制度改革、企業治理結構等方面的改革新招迭出,大大激發了經濟活力。
如果說改革為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那麼開放就為發展拓展了廣闊空間。
新疆在我國向西開放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和地緣優勢,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地區,西北的戰略屏障,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我國戰略資源的重要基地。
打造中國西部區域的增長極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為標志,新疆吹響了對外開放的新號角。
2011年9月30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享受國家特殊優惠政策。兩個開發區分別位於南北疆,建成后將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推動新疆跨越式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1年9月1日,首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在烏魯木齊舉辦。之后的第二屆博覽會創紀錄地吸引了六大洲21000余名客商、1500多家企業。中國—亞歐博覽會已成為我國向西開放與世界對話的重要平台。
如今,新疆已擁有國家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成為全國擁有開放口岸最多的省區﹔已初步形成鐵路與公路並舉、一線和腹地互為補充的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共與18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2011年和2012年,新疆進出口總額逆勢強勁增長,增速分別達到33.2%和10.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新疆正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開放進取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