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15日07: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二、該管的事必須管住管好,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不僅要取消和下放權力,還要改善和加強政府管理,關鍵是要在搞活微觀經濟的基礎上搞好宏觀管理,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治理能力,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效能,建設現代政府。這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執行力和權威性,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切實加強市場監管。我們最大限度地放權,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隻有建立公平的環境,才能實現公平的競爭。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秩序還很不規范,經營不講誠信、假冒偽劣屢禁不絕、侵犯知識產權時有發生、尋租行為不少。這些現象得不到有效制止,對於誠實守信的經營者就是不公平,就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扭曲現象,從而傷害整個經濟健康發展。這不僅會影響國內各種所有制企業的正常經營,也會影響國外投資者來華投資發展。所以,我們這次改革絕不是一放了之,在放權的同時必須加強市場監管。
當前,一定要把監管的重點放到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經濟社會發展可能造成大的危害的領域上來。比如食品安全問題就涉及千家萬戶,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人是一日三餐,民是以食為天,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加強監管。最近,“摻假羊肉”、“毒生姜”事件接連發生,加重了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這些雖然只是局部的、苗頭性的問題,但影響惡劣,危害很大,一定要高度重視、嚴格監管、嚴厲打擊,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亂,要讓犯罪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價,決不能再出現問題奶粉那樣的信任危機。雖然現在我們財政緊張,也要在加強基層監管手段上舍得用力花錢,讓老百姓對食品安全有信心。還有環保問題,不僅是重大發展問題,也是重大民生問題。近年來,環保方面採取了不少措施,對建設項目實行了環境評價制度,但重事前審批、輕事中事后監管問題仍然嚴重,未能實行全過程監管,造成一些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和投入運營后,又因環境問題引發很多社會矛盾。我們說在環保工作上要不欠新賬、多還老賬,如果不加強監管是做不到的。加強監管還有利於環保和節能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次轉變職能,放和管是兩個輪子,隻有兩個輪子都做圓了,車才能跑起來。大量減少行政審批后,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后監管,實行“寬進嚴管”。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發現問題就必須叫停、處罰,這往往要得罪人,甚至要做“惡人”,比事前審批難得多。工作方式也不一樣,事前審批是別人找上門,事后監管則是自己要下去,到現場了解情況,實施監管。同時,我們一些政府機關和干部在行政審批方面通常是輕車熟路,但在市場監管方面辦法還不多、經驗也不足。這主要不是因為干部水平本身的問題,還是體制不對頭,所以事倍功半。這種管理方式上的轉變,對各部門、各級政府都是新的考驗和挑戰,責任更重了,要求更高了。我們作為人民的政府和國家的公務員,要對人民負責、對國家負責,就要擔這個責任,不斷提高自身水平,這是無法回避的。
第二,要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在經濟領域簡政放權的同時,我們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職責必須加強。總體上看,現在我們的產品供應是充足甚至有些方面是過剩的,而服務則存在短缺問題,質量也需要提高。增加服務供給,滿足社會需求,必須把政府的作用與市場和社會的力量結合起來。要把政府的工作重點放到“保基本”上來,加快織就織好一張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特別是要“補短板”、“兜底線”,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同時,在非基本的公共服務領域,要更多更好發揮市場和社會的作用。要加快事業單位改革步伐,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務。大力引入社會資本,增加競爭,滿足多樣化需求。即使是基本公共服務,也要深化改革、利用市場機制、創新供給方式,更多地利用社會力量,加大購買基本公共服務的力度,要加快制定出台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凡適合市場、社會組織承擔的,都可以通過委托、承包、採購等方式交給市場和社會組織承擔,政府辦事不養人、不養機構。這樣既能加快解決公共服務產品短缺問題,又能形成公共服務發展新機制,對企業、老百姓和政府,都是“惠而不費”的好事。當然,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機制的同時,政府也要加強監管、搞好服務。
第三,要優化必要的行政審批程序。政府轉型要有個過程,不該審批的不再審批,該審批的則要把關審好。由於多種原因,像鋼鐵、水泥等行業上項目都是需要審批的,但多年來恰恰沒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相比之下,家電、服裝等行業早已走上市場化軌道,不用政府審批,靠市場優勝劣汰,沒有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這說明,該審批的審批不嚴格、執行不到位的,費力辦了事而又事與願違,還不如已放給市場的。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反思。履行審批職權就要把責任擔起來,本行業的事情一定要摸清摸透,出了問題要敢於碰硬,該報告的要及時報告,把確需審批的事項管住管好。現在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項目,可以批給張三,也可以批給李四﹔可以早批,也可以晚批﹔可以多批,也可以少批。這種自由裁量的隨意性,不利於建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影響了市場主體對未來發展的預期,也容易滋生腐敗。解決這個問題,要提高規劃布局和標准制定的水平,這才能真正考驗我們的行政能力。還要從體制上加以保証,再造行政流程,完善審批制度,建立標准明確、程序嚴密、運作規范、制約有效、權責分明的管理制度。
第四,要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轉變職能、減少微觀事務管理后,政府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管宏觀,管好那些最該管的事。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隻有把那些該放的放了,才能抓大事、議長遠、謀全局,少管微觀、多管宏觀。宏觀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搞好宏觀調控,要更加重視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政策的研究制定,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結構優化,維護全國市場統一開放,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下,既要處變不驚、按預期的發展目標搞好調控,又要未雨綢繆、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性,如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怎麼辦,物價漲幅超出上限怎麼辦,農產品供給出現大的波動怎麼辦,諸如此類問題,都要超前謀劃應變的調控預案。要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把政府掌控的資源集中用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中央在宏觀調控上一定要有權威性,要留有“撒手锏”。在宏觀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時,國務院經統籌考慮採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地方也要理解並堅決執行。地方政府要有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要有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自覺維護黨中央、國務院權威,維護中央大政方針的統一性和嚴肅性,提高執行力,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當前,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轉變職能,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都是硬任務,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確保完成。
這裡,我還想特別強調的是,政府履行職能必須依靠法治。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轉變政府職能本身就是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國務院及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帶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無論履行哪一項職能,從行為到程序、從內容到形式、從決策到執行都必須符合法律規定,讓行政權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運行。要依法規范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行為,維護市場經濟運行秩序,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我們一定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職能,推動改革發展,建設現代政府。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李克強活動報道專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