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干部論壇

朱維群:改改我們的文風

2013年01月04日08:14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我們工作中,文字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載體,而這個基本載體現在毛病不少。鄧小平1992年視察南方時,曾經批評當時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復,新的語言並不很多。我感覺,我們現在的文風比那個時候好不到哪裡去,甚至一些問題比那時候還嚴重。有些文件、文章拿過來,想找些有針對性的話、有用的話,很難。人們往往不是從前往后看,而是從倒數第二段或第三段開始看,因為往往講到這裡才是講問題的,而前面佔了主要篇幅的大多是些大而無當、沒有錯也沒有用的話。舉一個例子,現在下級評價上級的講話,無論是評價總書記的講話,還是評價某個支部書記的講話,一律“主題鮮明,立意高遠,思想深刻,高屋建瓴,有很強的現實性、政策性、指導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什麼叫“高屋建瓴”?我估計許多經常用這個詞的同志自己也不清楚。

文風實際上是思想作風,是黨風在文字工作中的體現。如果文風沒有活力了,實際上是黨思考問題的水平、方法出了問題,黨的活力在喪失。毛澤東在抗戰時期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開展黨內整風,整風當中又把反對黨八股作為重要問題提出,為什麼?如他指出,是因為黨八股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藏身的地方。我們現在的文風,實際上也給黨內各種消極現象、不作為現象一個防空洞。比如我們現在幾乎每篇講話、文章都要強調抓落實,一般說“抓落實”已經不夠了,還要“切實抓落實”,還要“切切實實抓落實”,已經到了咬牙切齒、捶胸頓足的地步了!為什麼還不能落實?原因之一是這個文風就是虛夸之風,就是不利於落實的。“切實”太多,本身就說明你沒有信心落實。我們統戰工作的職能,決定了我們既要研究理論、政策,也要承擔大量實務。無論是“務虛”還是“務實”,都是為了幫助中央處理現實重大問題。所以要特別倡導實實在在的文風,而不要把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搞到我們的文字工作中來。

我們所要求的文風、文字是什麼樣的?首先,要從實際出發,為實際工作服務。各種不同文體對文字有不同要求。詩歌要合轍押韻,讀起來好聽﹔小說要見人見景,栩栩如生。而我們中央職能部門的文字——大家回家以后寫什麼那是你們的自由——應該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為了推動中央交給的各項任務完成,而不是為了抒發文採,展示作者才華。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文字必須反映實際,以解決問題為要旨,避免坐而論道,避免把時間精力弄到概念、詞句、提法的新奇上,文章架構的工整上。如果行文之中有好詞好句子涌出來,那是好事﹔但是如果離開實際工作的需要,專門在概念、詞句、提法的出新上打轉,那就會貽誤工作。如果作者才情泉涌,涌得太厲害無法克制了,建議到文藝刊物發表,而不要涌到黨的文件上來。可以寫詩填詞嘛,你越工整、越對仗,平平仄仄都搞上,那才是高水平,但這不是我們這個工作的文字所需要的。毛澤東是文字大家,他的詩詞的風採,很難有人企及。但是他在講工作的時候,文字是非常朴實簡明的。中國古代對文章功能的理解是“文以載道”。“道”就是真理,真理是朴實的,因此載道的文字也應該是朴實的。我在李瑞環同志那兒工作過,他曾送給我一副對聯:行文簡淺顯,做事誠平恆。是他練字的時候寫的,我感覺非常好,他就加上題款送給我一張。在他看來,好文章的標准是什麼呢?簡、淺、顯。我理解,就是不要故意把問題在表述上搞得過於復雜、玄虛。問題本身可能是復雜的,但是在文字表述上一定要讓人易於懂,易於明白。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