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袁泉
2012年12月20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比賽與賭博無關
11月3日,經過48天的鏖戰,大慶“中國首屆‘三打一’俱樂部黃金聯賽”角逐出了3位“三打一”一級大師,分別是評牌嘉賓張忠閔、王旭新和奪得兩屆團體賽冠軍的王國成。
“‘三打一’過去常常被當作賭博的一種,因為人們總是要在打牌的時候挂上一些彩頭,即便很多人想為它正名,總也繞不過這個坎。”羅丹說,但“三打一”真正的彩頭是智慧和文化,讓人學會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採取相應對策,這是一種智慧的運用,是博弈文化的一種。
作為大慶“三打一”電視大師挑戰賽的策劃和制作者之一,吳昊說,媒體的參與,讓“三打一”這項活動有了更多的內涵,朝競技體育方向發展。吳昊說,隻有個別場次的獲勝者得到了贊助商提供的紀念品,沒有獎金。
大賽組委會制定了詳細的評選辦法:一流的“三打一”高手組成評審團,在決賽階段每場設5位評委對選手進行品評,實行加扣分的制度,盡量把具有大師級牌品牌技的選手挖掘出來。這些大師暫評為一級大師,以后,大師還有二級三級大師的區別,在三級大師之上,還設有特級大師,即對“三打一”文化有突出貢獻的人士。
事實上,大慶電視台直播頻道除了“三打一”的直播,還推出了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體壇競技爭霸賽”,明年還將開辦油田職工職業技能直播比賽。“百姓對體育競技的喜愛需要一個平台來承載,他們的參與熱情需要被關注。這些比賽與輸贏無關,與市民的幸福感密切相關。”吳昊說。
大慶市體育局局長關玉偉說,“三打一”這項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在給市民帶來快樂的同時,還起到了健腦、健智、健心的作用,大慶市將以此為陣地,舉辦更多層次的比賽,促進“三打一”朝著規范化、專業化和普及化的方向發展。
走向“‘三打一’之都”
“‘三打一’不只是一個游戲,這裡面有一種情結,是我們這代人的集體記憶。”羅丹告訴記者,“文革”期間,傳統的麻將、牌九被禁,而新電影、歌曲少得可憐,扑克是少有的大眾休閑娛樂形式。“我們這一代人‘三打一’從小玩到大,自然是有感情的。”
大慶通過電視直播“三打一”常規賽、團體賽、天王天后爭霸賽,吸引了市民的參與和關注。在一批“超級牌手”的推動下,還出現了“三打一”俱樂部聯賽,為“三打一”走向職業化、商業化、高端化開辟了道路,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走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曾擔心有沒有人報名,現在報名參賽的市民人數已上萬。”吳昊說,“參賽的都是普通市民,可能就是你的鄰居、同事。巨大的口碑效應讓這項電視比賽擁有了固定的觀眾群,收視率也不斷攀升。”
冀年勇是大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大慶電視台台長,他也是一位“三打一”的高手和“三打一”文化的研究和傳播者。“大慶‘三打一’直播節目的成功,要訣在於經營和放大對抗性因素,把選手奪冠的積極性和渴望度調動到極限。”冀年勇說。
在冀年勇看來,“三打一”不只是一種供人消遣的游戲項目,它還有文化內涵。“像‘二人轉’過去是一種很俗的、老百姓的、民間的曲藝,現在也登大雅之堂。”冀年勇說,把“三打一”由一種消遣行為總結出一套理論,研究其具體的戰法、技巧和文化價值,這也是對東北地方文化的豐富和貢獻。
在大慶,打造“‘三打一’文化名城”和“‘三打一’之都”,已經從簡單的設想,一步步走向現實。“作為‘三打一’名城,像開發扑克、文化衫等特色產品以及冠名、場地、廣告、贊助等,甚至慕名而來的參與者,對整個大慶的第三產業發展,尤其是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是一種貢獻和拉動。”冀年勇稱。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