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學習貫徹十八大

承德鄉鎮干部下村自己帶飯,至今八年 “小飯盒”改變了啥

記者  胡  果  王方杰  馬國英  李增輝

2012年12月13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鄉鎮干部,下鄉常事,吃飯難事。

長期以來,干部下鄉習慣“吃招待”,群眾吃怕了,距離拉大了。河北承德以“管住嘴”為起點轉作風,鄉鎮干部下村自帶飯盒,至今八年,引發耐人尋味沖擊波。

12月6日,冀北山區入冬最冷的一天。

一大早,從鄉伙房領上小飯盒,跟著承德縣岔溝鄉農經站長范志軍、財政所長高建國、民政所長王久鳳,下村了。

先到9公裡外下院村,核查村路進度,督促新農合繳費。檢查過、交代完,趕去全鄉最遠的致和堂村。

12點多。村委會裡找張桌子,拿出飯盒開餐。

飯盒分三層:米飯、炒土豆絲、咸菜。

“還熱乎著呢。”看王久鳳捅爐子,高建國說。

致和堂村村委會主任胡秀恩,一旁忙活自個的事——“習慣了,打2004年起就這樣。”

“小飯盒”咋出爐的

“招待飯吃下去,干部在農村的形象就沒了”

干部下鄉自帶小飯盒,村裡“零招待”,禁止下飯館。

岔溝鄉這個做法是從2004年開始的。

“以前,一聽干部進村心裡就扑騰。”致和堂村卸任老支書張大同說,“主要為管飯。管吧,應付不起,不管吧,還到鄉裡辦事不?”

一個鄉干部來,幾個村干部陪,再整點酒,哪頓下來也得五六十塊。“聽著不多,擱咱窮山溝就不少。”

張大同1984年起當村干部。村集體經濟一分沒有,可哪年招待費都得四五千塊錢,1985年村裡辦電,一下子整到9000多。

其實有時就是燙塊豆腐,可老百姓看著,還是覺得你在吃吃喝喝。加上有的村干部吃一頓報三頓,群眾議論就多了。

岔溝鄉14個行政村,2002年招待費近10萬元。白廟子村窮,給村小賣部煙酒“白條”打了6000多,還賒欠加工戶600多斤豆腐,不得已,村部4間房抵了債。

“招待飯吃下去,干部在農村的形象就沒了!”致和堂村老黨員王朋說。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出台,要求減輕農民負擔。唐民在岔溝當書記,6月份,聽說隔壁高寺台鎮出了個新招,干部下鄉自帶飯盒,趕緊帶人去看。

“回來一合計,覺得這事不賴,岔溝也能搞。”

鄉機關四十六七個人,買回50個保溫飯盒。干部下鄉,告鄉伙房備好飯,交上3塊錢,走時用提兜裝著帶上。

“小飯盒”為何一帶八年

“轉作風靠制度。制度硬了,才有生命”

這一帶就是八年。

2004年到2012年,鄉黨委書記換了三茬,“小飯盒”始終沒變。

一開始挺難。

“這是鬧啥呢?上下咋團結?”村干部急了。

鄉干部也別扭。

“有回帶隊辦完公,我掏錢,聚個餐,心想反正沒吃老百姓。沒想到給唐書記知道了,說,你下飯館,群眾知道是你自個花的錢嗎?”鄉計生辦主任劉樹回憶,“書記又說,都這麼著,制度不就成擺設了?”

制度硬了,才有生命。

八年來,岔溝14個村,沒一分錢行政招待費。鄉紀委、鄉農經站檢查,結果上牆,今年起,加上村務監督委員會審核。鄉干部違規呢?頭回談話,二回通報,三回處分。餐費退回,再罰20元。

時間推移,“小飯盒”在完善。路好了,鄉裡去年買了輛長安面包車,遠村辦公,統一送去,完事接走,能回鄉吃飯盡量回鄉。

鄉干部下村自己帶飯,上面來人,咋吃飯?

“一律鄉伙房就餐,每人20塊錢標准。鄉主管領導填寫招待審批卡,日期、人數、事由都清楚,書記和我簽字同意。”岔溝鄉鄉長劉守連說。

“照我說制度就是個習慣。過去吃慣了嘴,現在自己管飯,慢慢也習慣起來,習慣成自然,這制度就維護下來了。”鄉武裝部長張支騫說。

岔溝鄉“小飯盒”一帶八年,還有啥深層原因?

“關鍵咱不孤立。這些年,農村工作遇到新問題,干部作風咋轉變,干群關系咋密切,不是我一個鄉在思謀,大伙兒都想突破。”

在岔溝鄉黨委書記徐樹權看來,小飯盒,說到底是時代的產物。

“當年咱學來的小飯盒,回頭又帶動了周圍,承德縣23個鄉鎮,基本都推開了,這就是個氣候。有了這個氣候,基層那點創新,才能持久。”

 

下一頁
(責編:吳斌(實習)、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