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學習貫徹十八大)

橫店文化產業管窺——江南小鎮的造夢空間

記者  溫紅彥  顧 春  王 玨

2012年12月1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大雪節氣,冬陽也寒。農諺稱“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然而在這天寒地凍的節氣裡,浙江省東陽市橫店鎮的影視拍攝基地,卻依然稱得上是小陽春,32個劇組正在這個江南小鎮的造夢空間,緊鑼密鼓地拍攝影視劇。

東陽是中國文化產業突圍的樣本,它依托橫店影視旅游文化產業龍頭,立足木雕產業的文化傳承基礎,構建起“文化產業全域化”的發展框架。目前,橫店已聚集了480多家影視文化企業,僅今年前10個月,旅游人數就超過1000萬人次,熱度直逼北京故宮、湖南張家界。

“大雪”前夕,我們悄然來到橫店,試圖通過橫店幾個人物的經歷,管窺這方神奇的土地,在個人命運轉換和區域經濟崛起的交錯中,在個人夢想和民族復興夢的疊合中,解讀東陽文化產業的發展軌跡和樣本意義。

一個導演的橫店夢

橫店影視城廣州街一拍攝現場

上午 內景

電視劇《姥爺的抗戰》正在緊張拍攝,演員們一身民國打扮,窗外偶爾傳來游樂景點的歡笑聲。工作人員提醒現場保持安靜,“咔”,一場戲順利拍完。導演蔣欽民在拍攝間隙向記者描述在橫店拍戲的感受。

蔣導:內容?戲的名字就是它的內容。王學圻、蔣勤勤主演男女一號。

記者:最近抗日的戲鋪天蓋地,期待這部戲與眾不同啊。在橫店拍戲順利嗎?

蔣導:在其他影視基地拍過很多電視劇,也曾為一部戲天南地北轉場。一直想到橫店來拍戲,這次終於夢想成真。比想象的順利多了。

記者:您去過很多拍攝基地,您覺得這裡有什麼優勢、有什麼欠缺?

蔣導:優勢很明顯,現代的、古裝的、室內的、外景的,幾乎所有場景都能在這裡找到,配套設置也齊全,不用轉場就能完成所有拍攝。欠缺嘛,就是還缺一個氣派的大街。

蔣欽民是寫文學劇本起家的,大學裡學的是經濟,但他熱衷文學藝術,后來遠渡重洋,到日本學習電影理論與制作,執導的電影《天上的戀人》獲過大獎。他說從中外文化產業的比較來看,橫店的影視產業鏈算是齊全的,他對橫店引進先進的后期制作技術,尤為贊賞。

據一旁的橫店影視旅游雜志社總編輯曾毓琳介紹,橫店已拍攝了1000多部影視劇,實景基地面積已經遠遠超過好萊塢。但好萊塢擁有領先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我們還存在一定差距。雖然今年橫店引進了世界最先進的后期制作設備,但缺少操作人才,國家也缺乏針對操作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

曾毓琳還介紹,為了彌補“缺一條氣派的大街”的遺憾,橫店今年啟動了投資近100億元的上海灘、通用機場等三大工程項目建設。

一個農戶的致富夢

橫店鎮岩前村

正午 外景

岩前村緊挨著影視城的廣州街、香港街,村子裡矗立著一幢幢白色小樓,餐館、旅館、影視服裝店、道具店等一應俱全,記者在鄰街的一家布料店前,遇到店主杜江斌正和村支書杜正如聊天。

記者:店裡生意怎麼樣?

杜江斌:不錯。這店是我媽開的,她是裁縫,影視城火起來后,她專門給劇組做服裝,忙得很呢,現在年紀大了,就搞起了面料批發。

記者:老人家在屋裡嗎?

杜江斌:不在,我媽最近去台灣旅游了,我臨時來幫忙,我自己盤下了影視城內的3家店面,小日子過得可以了。

記者:杜書記,村裡的人,都像杜江斌生活這樣好嗎?

杜正如:村子裡300來戶人家,青壯年很多在影視城上班,年紀大的可以當群眾演員,光當群眾演員的收入,有的一年就有40多萬呢。

被橫店影視城改變的,是無數個當地老百姓的命運。吃午飯的工夫,我們遇到附近烈光塢村的董錫貴,他和杜江斌一樣,都是靠影視城致富的。他15歲就跟著師傅學木匠,1996年謝晉拍《鴉片戰爭》,他就去組裡當置景工,一天20元。后來他辦起道具租賃公司,如今,小董道具租賃公司年收入上百萬元。

杜江斌和董錫貴的創業經歷,同東陽的經濟轉型息息相關。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管委會的厲紅亮告訴記者,改革開放初期,東陽還很窮,橫店以絲廠為主做輕紡工業,到1987年,工業總產值超億元,成為浙中地區第一個“億元鎮”。1993年,全國首家鄉鎮企業集團橫店集團創建,橫店開始調整發展戰略,在原有的磁性材料、醫藥化工、電子電氣三大支柱產業的基礎上,涉足影視文化產業。影視城的發展,以1︰5的效應,拉動了第三產業發展,給老百姓帶來實惠。

文化產業如何盈利,困擾著很多從業人員,有人甚至斷言,文化產業賺不了錢。從橫店的經驗來看,影視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雄厚的工業基礎之上的,它以影視拍攝吸引游客深度體驗,從而實現影視旅游與創意產業的結合。

下一頁
(責編:楊麗娜(實習)、權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