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關於我國糧食“九連增”后的若干思考

葉貞琴:轉變發展方式 打造糧食發展新增長勢

2012年12月11日15:20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四是小規模生產格局難以改變,需要創新組織方式小規模、分散種植是我國糧食生產的基本格局。如何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整合碎片化、粗放型、分散化、小規模的耕地資源,構建扎實的糧食生產微觀經濟基礎,成為糧食穩定發展的新問題。要在著力穩定傳統種糧隊伍的基礎上,培育和打造一支專業化種糧隊伍。

五是災害頻發重發態勢難以避免,需要創新災害防控方式我國處於季風性氣候帶,各種旱澇低溫災害顯著高於歐美等溫和氣候地區,可以說是年年有災、季季有災、處處有災。隨著氣候變化、耕作制度改革和種植結構調整,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發生不確定性增加,突發性、暴發性、危害性顯著增強。因此,應當認真總結這些年的經驗,建立一套主動避災、有效防災、積極救災的科學抗災減災新機制,力爭使糧食生產建立在一定程度可控可調的牢固基礎上。

六是普惠性補貼政策效應難以持續,需要創新政策扶持體系普惠性、收入性補貼,對生產發展的激勵作用在逐步減弱,最低收購價制度、產糧大縣獎勵、防災減災關鍵技術補助等政策,針對性最強、作用最直接、農民最受益、效果最顯著,對促進糧食穩產增產的貢獻最突出。所以,今后政策扶持方向和方式可以做些調整,更加注重直接調動農民、地方和科技人員積極性,更加注重培育新型種糧主體,更加注重提升種糧科技水平,進一步發揮政策對糧食生產的激勵作用。

實現糧食新一輪發展,需要再造新增長勢

明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種植業工作的重點任務仍然是保有效供給,重中之重仍然是糧食。糧食“九連增”,各種資源要素和支撐條件已經繃得很緊,繼續保持發展的好勢頭,需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強化措施,積蓄新的力量,再造我國糧食生產新的增長勢,重點要在五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建成新一輪糧食增長主力軍在國家已經明確13個糧食主產省基礎上,根據近幾年糧食面積、產量、商品量和資源潛力,劃定一批糧食主產糧市、主產糧縣,打造一批能夠提供穩定糧源、確保國家產銷平衡的“國家隊”。目前看,要重點抓好產量超100億斤的27個大市和產量超10億斤的417個大縣。同時,在糧食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根據資源條件和潛力,也劃定一批糧食主產縣市和主產鄉鎮,使之成為區域平衡的“生力軍”。目前來看,要重點關注西北、西南地區通過發展旱作農業帶動崛起的一批糧食縣市鄉鎮。對這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隊”和區域平衡的“生力軍”,要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實行特殊的支持政策,各種項目資金重點向他們傾斜,各種試點示范向他們集中,使之成為下一輪糧食增長的中堅力量。

二是加強標准農田和現代裝備建設,夯實新一輪糧食增長支撐基礎建設一批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重點改造東北黑土帶,提升黃淮海鹽鹼地,改良南方紅黃壤農地,打造我國三大糧食生產骨干區域。促進農機、農藝、信息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改造傳統農業,用信息化武裝現代農機,推動實現農機智能化、農藝精准化。充分利用物聯網、互聯網技術,構建數字化病虫害監測預警體系平台,加強應急防控能力建設,構建區域性、機械化、信息化應急防控體系。

三是創新科技推廣平台,增強新一輪糧食增長驅動力深入推進高產創建,大面積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就是整合各地星羅棋布的高產創建示范片成功經驗,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環節、突破技術瓶頸,組裝配套形成區域性、標准化的高產高效模式。在糧食生產優勢產區實行整建制、大規模推廣應用,形成一批高產高效的糧食生產區域,輻射帶動更大范圍增產。

四是夯實糧食生產微觀基礎,培育新一輪糧食增長“專業隊”就是要集中力量、集約資源、集合要素,大力培育一批新型種糧大戶,扶持一批種糧合作社,打造一批家庭農場,建立一批專業服務隊伍,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度規模經營的新模式。可以探索建立種糧大戶專項補貼,對南方50畝以上、北方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給予補貼。

五是著力完善扶持政策,構建新一輪糧食增長“助推器”價格政策要擴大覆蓋面,穩步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將玉米納入最低收購價范圍,完善大豆臨時收儲政策。補貼政策要不斷完善。穩定擴大“四補貼”政策規模,開辟新增補貼項目,重點向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傾斜,重點向推廣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傾斜。穩定加大大縣財政獎補力度,建立“能增能減、能進能出”的動態調整獎勵制度。

(作者系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

(責編:楊麗娜(實習)、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