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關於我國糧食“九連增”后的若干思考

葉貞琴:轉變發展方式 打造糧食發展新增長勢

2012年12月11日15:20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科學確定糧食安全目標,需要保底線、保基本、保重點

當然,糧食“九連增”已經成為過去,未來的路更加艱難。今后十年,既是我國糧食生產發展的戰略關鍵期,也是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艱難爬坡期。黨的十八大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目標,我們認為,首要是糧食安全,重點是總量平衡,難點是結構平衡。

九年來,盡管我國糧食連年增產,其他農產品穩定發展,但供求缺口仍然在逐年擴大,進口數量逐年增加,進口品種逐年增多。九年期間,大豆淨進口增加1.6倍,食用油增加近5成,棉花增加6成,食糖增加3.3倍。去年以來,玉米、小麥和大米也開始淨進口。主要農產品供求關系趨緊,需要依靠進口補充實現我國農產品供給平衡,已是不爭的事實。

同時,面對開放的國際市場,還要順應在全球配置資源和全球市場競爭這一大趨勢,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有些產品,我們少不了、缺不得,需要進口補充﹔有的產品競爭力我們比不了,缺乏優勢,不讓進也不行﹔有些產品我們資源環境支撐這根弦繃得太緊,進一步發展持續不了。

面對這一新形勢,我們必須冷靜思考,創新保供給的思路,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種市場構建糧食供求平衡的新格局。立足我國資源條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保有舍的方針,科學確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就是保底線、保重點、保基本。

保底線,就是確保糧食(含大豆)自給率保持在90%以上據農業部信息中心資料,糧食自給率(含大豆)由2003年的100%下降至2011年的91%。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確保這一格局不被打破,千方百計保障90%糧食自給率的底線不被突破。據預測,到2020年需求量將超過14400億斤,增加1800億斤。這就意味著,糧食產量每年要增加200多億斤。實現這一目標有難度,也有希望。改革開放34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增產糧食167億斤,本世紀以來平均增產212億斤,“九連增”期間平均增產353億斤。

保基本,就是確保稻谷、小麥完全自給大米、小麥是我國的基本口糧和主食,全國有60%的人吃大米,40%的人吃面食,13億人,人人要吃,天天要吃,餐餐要吃,絕不能依賴進口。目前,我國稻谷、小麥產需平衡,但從2011年以來,開始出現淨進口,今年繼續呈增加態勢。有人認為,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變化和膳食結構的改善,口糧消費將會有所減少,但由於人口在持續增加,加上對大米、小麥質量要求相應提高,同時考慮到水稻、小麥生產對水資源消耗大,單位面積產量挖掘的潛力相對較小,保障稻米、小麥的完全自給,依然任務艱巨,不可掉以輕心。

保重點,就是確保玉米基本自給,力爭自給率95%以上玉米是主要飼料用糧和加工用糧,這些年盡管生產發展迅速,但仍然跟不上需求的增長,產需缺口不斷擴大。今年1-10月,我國玉米淨進口38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6.04倍。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加,消費水平的提升,玉米用量將呈快速增長。由於城鎮人口膳食結構中肉蛋奶增加,每轉移一個農村人口,就將增加飼料用糧75公斤,飼料用糧將佔糧食需求增量的68%。玉米是高產作物,但我國玉米單產水平還比較低,2011年玉米畝產383公斤,隻有美國畝產水平的56%,潛力還很大,隻要緊緊依靠科技,大力改善生產條件,確保95%的自給率是可以做到的。

在整個種植業發展目標上,我們要努力實現“一個確保,三個力爭”,除了確保糧食基本自給以外,還要力爭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穩定在40%以上﹔力爭棉花、食糖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力爭蔬菜穩定供應。

在新的形勢下,需要創新發展方式,探索糧食生產發展新路徑

在更高的起點上,重新思考和審視我國糧食生產,感到最大的矛盾仍是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與相對薄弱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最大的實際仍是人多地少資源短缺,最迫切和嚴峻的仍是如何轉變糧食生產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當在總結歷史經驗、堅持成功做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探索糧食生產科學發展道路。

一是擴大面積難以持續,需要創新增長路徑糧食“九連增”,面積增加1.78億畝,對增產貢獻率接近1/3。應該講,糧食面積的潛力已經挖掘得很充分了。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實現糧經統籌協調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隻有全力挖掘單產潛力,走集約型、內涵式發展的新路子。

二是資源要素約束困境難以擺脫,需要創新農業資源利用方式水是糧食生產的“血液”,未來農業用水空間將繼續呈不斷擠壓態勢﹔化肥、農藥、農膜是糧食生產的“糧食”,我國利用率顯著低於發達國家。在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高漲的背景下,必須改變依靠大水大肥猛藥的增產方式,必須改變隻顧鋪膜不管回收的增產方式,必須改變重用地輕養地的增產方式,努力探索一條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資源節約型新路子。

三是技術瓶頸短期難以突破,需要創新技術推廣方式我國糧食生產每上一個台階,都與突破性品種和技術直接推動密切相關。如80年代推廣雜交水稻、90年代推廣緊湊型玉米,使水稻、玉米畝產分別提高了近100公斤。目前看,全局突破性、區域帶動性強的新品種、新技術儲備不足,轉基因等生物技術應用受到諸多限制,依靠單項技術突破大幅提高單產的難度越來越大。比較可行的途徑是實行農藝農機融合、良種良法配套,集成推廣成熟技術,從依靠“單項冠軍”向奪取“全能冠軍”轉變。

(責編:楊麗娜(實習)、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