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下交流管道阻塞
無論是哪一類的政權,如君主專制、貴族政治,乃至民主政治,都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這兩者的意見必須能互相交流。統治者發號施令要能為被統治者所接受,而被統治者要將他們的意見反映給統治者,讓統治者的決策不至於背離大多數人的利益。在任何一種政治形態之下,上下的交流管道都應該要暢通。然而在君主政治之下,上下交流管道非常容易阻塞,因為:
(一)君主生活在封閉生活環境中,對外少有接觸,所以對外界民生情形全然不了解。我們可舉一個例子,唐德宗時,宦官為了採購宮中所需的各種生活用品,諸如柴米油鹽等,每天出宮門外的長安城中採購。然而他們實際上隻付很少的錢而不按一般物價交易,隨意出價強買強賣,甚至根本不出錢就把物資帶回宮中,等於是變相的強盜搶劫。白居易曾寫過一首名詩《賣炭翁》來描述賣炭老人被宦官們強買剝削后的可憐處境:“一車炭,千余斤,官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當時這種宦官到長安城中巧取豪奪的採購情形稱為“宮市”。宮市當然是種弊端,對長安城的生意人造成莫大損失。許多朝臣因此便上奏章給唐德宗要求廢除宮市。唐德宗看了這些朝臣們所反映的意見,便問宦官的領袖還有身邊的宰相:要不要廢除宮市呢?結果宦官的領袖竟然說:長安有數萬人靠著宮市過活,如果取消宮市,長安數萬人將無以維生。這話在我們一般人聽起來都覺得不通,可是唐德宗不了解外界的情形,心想既然是做生意,那商人無生意可做當然不能過日子,於是就沒有廢除宮市,宮市之弊照樣下去,這就是因為唐德宗在閉塞的生活環境下不了解外面的情景,其上下交流管道實際上非常阻塞所造成。
(二)君主的權威心理也會造成上下交流管道的阻塞。君主為了維持其全國最高領袖也是最大家長的君父權威,雖有時偶爾會刻意表現出愛民如子的行為,但心中總會認為“我做家長的又何必聽兒子的話”而自以為是。中國古代有諍諫,即是大臣們會將不同的意見上奏章給君主,來糾正君主的一些過失,這實際上是將下情往上達的極少數管道之一,然而君主往往是很難納諫的,亦即君主不喜歡這些下情上來給他看,這就是權威心態使然。
這種權威心理往往使上下交流管道阻塞,這種阻塞對於政權維持非常不利,因為下情不能上達,於是民間不滿的情緒會越發累積升高,但上位的君主卻仍渾然不知我行我素,若有天到達民意不滿的臨界點時,便會一發不可收拾,動亂便會隨之而來,而動亂就是政權覆亡的前兆。所以上下交流管道的阻塞,對政權來說實際上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