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高層動態

李克強: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進步

李克強

2012年11月21日07: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二、在深化改革開放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提出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這“兩個全面”、“兩個加快”,體現了發展、改革、轉變的有機結合,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新要求。首先,發展必須轉變。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較大,粗放的增長方式已經到了非轉不可的時候。轉方式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轉變必須改革。體制機制不合理是制約轉方式的最大障礙,轉方式必須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現在轉方式、促發展,還要靠改革開放。第三,改革未有窮期。我們已進入轉方式的關鍵期、發展的轉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區。在這個階段上,改革的訴求與期待增多,改革的難度和復雜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間和潛力依然很大。加快轉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一場深刻變革。必須把抓改革、促轉變、謀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深化改革開放,激發動力活力,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關系。

  (一)把握好速度與效益關系,注重提升增長質量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速度、質量、效益統一的發展。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應體現在企業利潤的增加上,也應體現在勞動報酬、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的增長上。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關鍵要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目前,我國勞動生產率仍然偏低,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必須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與科技緊密結合,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結構,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增強長期發展后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二)把握好內需與外需關系,立足擴大國內需求

  擴大內需是我國發展的戰略基點,也是最大的結構調整。過去幾年我們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靠的是內需。在世界經濟可能長期放緩的形勢下,我們仍要靠擴大內需實現持續發展。擴大內需還與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關,它能夠開拓發展領域,創造社會財富,促進居民增收。從國際經驗看,以內需為主也是大國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蘊藏著巨大的需求潛力。我們積極擴大內需,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有利於世界經濟調整與發展。我國擴大內需是在開放條件下進行的,必須著眼全球配置資源和要素,更加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擴大內需和拓展外需良性互動。

  (三)把握好投資與消費關系,著力拓展居民消費

  投資與消費失衡,是長期困擾我國發展的一個難題。我們說內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消費需求不足。近些年來,我國消費增長率低於投資增長率,消費率總體呈下降態勢。而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消費率長期偏低,不利於經濟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增長。必須把擴大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在增強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等方面構建長效機制。同時要看到,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直接而有效,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需要合理的投資作支撐。必須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更多地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實現增投資、擴消費、惠民生的一舉多得。

  需要指出的是,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抉擇,是在發展理念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也是加快轉方式的緊要任務。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一個重大發展問題,也是一個重大民生問題,它有利於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有利於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節約環保帶動,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程宏毅、楊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