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中共黨史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展 (4)
石仲泉
2006年08月11日10:59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所謂一個實踐成果,即探索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思想是逐漸明確和豐富起來的。1981年的《歷史決議》,通過總結建國30年來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作了初步概括,指出黨已在逐步確立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1982年的十二大,鄧小平強調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同時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黨探索的道路有了科學稱謂。自此以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凝聚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強大動力。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鑒於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相對立的傳統觀念,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1987年的十三大明確指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頁。)。十三大還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了比較完整的概括和闡發,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體內涵。1997年的十五大,進一步總結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經驗,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作了深刻論述,明確了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標和政策,形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個綱領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展開,豐富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容。2002年的十六大,面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黨總結了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至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和內涵更加明確,黨對領導人民堅持這條道路去實現宏偉目標更加充滿信心。

  所謂兩大理論成果,首先是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基本上是與概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同步的。這是對歷史經驗和新鮮經驗從不同層面作的概括。1981年的《歷史決議》,初步概括的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基本點,可視為鄧小平理論的原始雛形。鄧小平在十二大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為后來概括鄧小平理論明確了主題。據此,十三大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並從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方面,對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一系列理論觀點作了歸納,使這個理論有比較清晰的輪廓。對鄧小平理論的最后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南方談話”和十四大。 “南方談話”既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許多疑慮,又提出許多重大理論和政策問題,以新的觀點和論述豐富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南方談話”,既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之大成,又標志著鄧小平的思想發展到一個新高度。十四大以“南方談話”為基礎,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條件、基本內容和偉大意義展開論述,將其定名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四大首次確立了這個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高度評價它是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過十三大、十四大的理論概括, 1997年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鄧小平理論”稱謂,並對其作了新的闡述。十五大強調:作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鄧小平理論,“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它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在當代中國,隻有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這樣,全黨對鄧小平理論的認識進入一個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個理論成果,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當歷史進入千年世紀之交,黨對當代的中國和世界的巨大變化,特別是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發生的變化有了新的認識。就我們黨來說,早已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變成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自身的狀況和肩負的歷史任務,都與過去有很大不同。世情、國情和黨情的深刻變化,對於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三個代表”,就是“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使黨的執政具有更加強大的物質基礎、精神基礎和群眾基礎,從而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2000年春天提出后,經歷了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對其歷程發生重要影響的,有這樣幾個關節點:一是2000年2月江澤民的廣東之行,首倡“三個代表”思想,提出了它的基本要求。二是同年5月江澤民的華東之行,論述了它的重要意義,號召要把它貫徹到黨的全部工作中去。三是在同年10月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黨的各項工作,要以是否符合“三個代表”要求來衡量,將認識作了新的提升。四是2001年江澤民的“七一講話”,對它進行全面深刻的闡述,並針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狀況的巨大變化,回答黨的建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論斷。經過“七一講話”的理論建構和展開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了理論體系。五是2002年的十六大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了明確定位。經過兩年多的闡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立論依據、科學內涵、基本要素、傳脈關系、精神實質、體現途徑、歷史地位等問題,都得到比較充分的說明。在全黨廣泛認同的基礎上,十六大將其確立為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指導思想。 怎樣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呢?馬克思主義作為一門科學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是不斷發展的理論。從中國共產黨的視角看,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它的理論傳脈。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原生形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其他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一樣,也具有屬於共性和個性兩部分內容。所謂“一脈相承”,即是后繼理論將其共性的“基因”加以辯証的吸收,使之代代相傳。所謂發展,即是將原生形態或前一形態理論中的那些屬於個性的成分,根據社會歷史的變化、革命實踐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進行改變,產生新的個性元素,與繼承下來的共性“基因”重新組合,從而形成與時俱進的新理論。列寧主義被認為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可視作馬克思主義的俄國化。從毛澤東思想始,其后的傳脈都屬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毛澤東思想系統地解決了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在中國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包括革命轉變理論)的偉大創新。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比較系統地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和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由治黨及至治國的理論,對“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作了科學總結。它直接在鄧小平理論基礎上,既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又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和怎樣建設這樣的執政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規律,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特別是執政黨建設理論的偉大創新。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繼續和深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方面繼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向前推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兩大戰略思想。這兩大戰略思想,在實踐上有助於我國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的關鍵時期,以更加寬廣的眼光,立足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新局面﹔在理論上進一步揭示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化的新成果。

  85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波瀾壯闊,絢麗斑斕。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過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今后仍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鄧小平說過:“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頁。)當然,“中國實際”的內涵會愈益豐富,“結合”和“切合”的方法會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會愈走愈寬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將以不斷地反映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實踐要求而向前發展。(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北京100080)

(《中共黨史研究》授權人民網發布,請勿轉載)

【1】 【2】 【3】 【4】 

  
來源:zzzzzz (責編:蔣榮華)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