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中共黨史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展 (3)
石仲泉
2006年08月11日10:59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三)如何理解建國后29年的歷史發展是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延伸和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准備

  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最初是十三大。那時主要是講探索出兩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找到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找到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個認識,主要是從實踐層面講的。十四大提出黨領導兩次偉大革命的思想。第一次偉大的革命不僅僅是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還包括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社會主義新中國。第二次偉大的革命,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歷史起點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目標是將中國由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這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與黨領導的第一次偉大革命的下限有一個時間差。前者到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后者到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講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延伸,大體上延伸到1956年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獲得兩方面成果。就實踐成果言,如第二個《歷史決議》所講的“在過渡時期中,我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就理論成果言,是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第二個《歷史決議》對它作了概括。這個新概括包括黨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正確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族、軍事和國際問題等,在總體上回答了中國如何革命和實現革命轉變、走向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根本問題。

  說這段歷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准備,是因為黨已提出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問題。1956年4月,毛澤東指出:我們有了初步的實踐,又有蘇聯的經驗和教訓,應當更加強調從中國國情出發,在結合上下功夫,“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轉引自吳冷西:《十年論戰》(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23頁。)在1962年初春的講話中,毛澤東要求“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並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體實際,盡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從實踐中一步一步地認識斗爭的客觀規律。”(《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28∼829頁。)這表明,黨要進行第二次偉大革命、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的任務,已經提出。

  如前所述,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時已有良好開端。如果探索成功,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起點就應該從這時算起。但接踵而至的歷史發生大的曲折,出現像“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嚴重失誤,這個理論的起點沒能變成歷史的現實。不過,從1956年八大開始的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無論取得的成功還是經歷的挫折,都為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作了重要准備。這個准備,從總體上看,最重要的是:

  1為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政權的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黨繼續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有根本的政治基礎。2為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工農業生產曲折發展,終究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是在新階段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歷史根基。

  3為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准備了重要的思想條件。1957年后探索的偏離和“文化大革命”的迷誤,首先是思想路線的偏離和迷誤。那時不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往往從本本出發乃至個人意志出發,思想僵化,探索陷入歧途。“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促進廣大人民群眾覺醒,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實現歷史的偉大轉折准備了重要的思想條件和群眾基礎。

  4為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參照。這個時期的探索提出的許多重要理論觀點、政策思想﹔積累的實踐經驗,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文化大革命”前的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都是繼續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思想和實踐基礎。

  5為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提供了寶貴的干部資源。在20年“左”的錯誤期間,盡管許多干部受到迫害,但后來得以幸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他們重新走上領導崗位,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使進行第二次偉大革命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有重要的領導力量和組織基礎。這諸多方面,對於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非常重要的。歷史的發展猶如環環相扣的鏈條,不管每個歷史環節所起的作用如何,但沒有這個環節就不可能形成歷史之鏈。三、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的偉大轉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重新奮起,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偉大革命,國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是黨的歷史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也有28年。這28年的歷史進程可以分為若干小的階段。對此,黨史界有不同分法,作為學術問題可以繼續研討。由於歷史還在發展,即使是得到認同的分期也會有調整和變動。

  筆者有一個初步想法,即將這28年的歷史分為“兩大四小”階段。

  所謂“兩大”,即將這28年一分為二,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為界,前14年為一個階段,即“撥亂反正,全面改革”階段﹔后14年為一個階段,即“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為什麼要以“南方談話”和十四大作為劃分兩段歷史的界碑呢?因為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黨和國家又面臨一個重要歷史關頭,“南方談話”和十四大排除干擾,牢牢地把握住航舵,決定改革朝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前進。這是決定中國命運的抉擇,從此中國的發展駛入新的航道。否則,中國的發展不可能有今天──到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萬億元,躍居世界第4位。“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的作用應當凸顯。

  所謂“四小”階段,即上述兩個階段的前14年和后14年各自又可一分為二,這樣就成為四個小的段落:(1)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2年十二大前,這4年可視為“撥亂反正,改革起步”階段,黨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改革”,初步開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的事業”。(《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9頁。)(2)從十二大至1992年“南方談話”和十四大前,這10年可視為“全面改革,治理整頓”階段。前5年,改革從農村發展到城市,從對內搞活發展到對外開放﹔后5年,著重治理整頓、協調發展,為經濟和社會沿著健康方向前進夯實基礎。(3)從“南方談話”和十四大到世紀之交的7年,可視為“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階段,明確了改革目標,強調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加快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4)從2000年至今,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這個劃分,不是單純地按照黨的會議,而是既考慮黨的會議確定的任務又考慮歷史發展的實際狀況來綜合把握。每一小段的稱謂,既參照黨的文件說法,又有個別調整。

  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念怎樣解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8年是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時期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念是具體的、歷史的、發展的。黨在領導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革命時,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念開始更加強烈地注入“當代化”元素。作為這場偉大革命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指導思想一直很明確,一方面反復強調: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沒有丟馬克思,沒有丟列寧,沒有丟毛澤東。老祖宗不能丟啊!另一方面不斷指出: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的鮮明的世界眼光,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將“當代化”元素注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原生態”。為了使這場新的革命在融入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全球化大潮中健康運行,鄧小平還形成了領導這場革命的步驟和方法的哲學之道,強調改革開放是前人沒有做過的天翻地覆的事業,是“偉大的試驗”,有很大風險,採取的方針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既要敢闖新路,又要努力求是﹔小錯誤難免,大錯誤要避免。在這場革命中,黨始終注重總結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的和新鮮的、中國的和外國的、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教訓,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個飛躍還在繼續,目前已獲得一個實踐成果、兩個理論成果。無論實踐成果,還是理論成果,都包括“民族化”和“當代化”兩個內涵。

(《中共黨史研究》授權人民網發布,請勿轉載)

【1】 【2】 【3】 【4】 

   
 
來源:zzzzzz (責編:蔣榮華)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