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提出“國權比人權重要得多”的理論。1989年,美國帶頭在西方掀起反華浪潮,他們以人權問題為借口,干涉中國內政。對此,鄧小平指出:“真正說起來,國權比人權重要得多。”【《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45頁】“中國的內政決不允許任何人加以干涉,不管后果如何,中國都不會讓步,中國的內政要由自己來管,什麼災難到來中國都可以承受,決不會讓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4頁】這對批判“人權高於主權”的謬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十八)20世紀80年代提出“三大任務”。1980年初,鄧小平在談到80年代我國面臨的三大任務時明確指出:“第一件事,是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他認為80年代是個危險的年代,無論對於國際國內,都是十分重要的年代。反對霸權主義這個任務,每天都擺在我們的議事日程上。“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始終是作為一項嚴重的任務擺到我們國家和全國人民的日程上面就是了。”“第二件事,是台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我們要力爭80年代達到這個目標,即使中間還有這樣那樣的曲折,也始終是擺在我們日程上面的一個重大問題。”“第三件事,要加緊經濟建設,就是加緊四個現代化建設。四個現代化,集中起來講就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行。科學技術主要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這三件事就是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國際大局是為國內大局服務的。他還強調指出:“三件事的核心是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們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一切決定於我們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發達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就會大。”“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台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歸根到底,都要求我們把經濟建設搞好。”【《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39—240頁】
(十九)指出社會主義前途依然一片光明。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時,鄧小平強調指出:隻要中國的社會主義紅旗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因為中國的人口佔了世界的五分之一。而中國社會主義的紅旗是不會倒的,我們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世界社會主義思潮仍在發展,社會主義的因素在許多國家依然存在。即使在已經發生變化了的國家,那裡的共產黨人仍在繼續戰斗。現在社會主義國家遠不止一家。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發展,直到成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馬克思主義揭示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個規律沒有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終究要體現出來。他強調,盡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了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十)指出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堅定力量,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毛澤東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就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將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頁】鄧小平既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又是偉大的國際主義者,堅持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統一,是他處理國內事務和國際事務所遵循的指導原則和道德規范。他多次強調指出:“中國是一支和平力量,這一點很重要。”“中國在國際上有特殊的重要性,關系到國際局勢的穩定與安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82、350頁】中國的發展壯大,不僅對維護世界和平有利,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十分有利。他還強調指出,中國首先要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把中國發展好、建設好,顯示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樣才能更多地盡國際主義義務,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是世界的一個部分,而且是舉足輕重的一個部分。在一個貧窮落后而又人口眾多的大國,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了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問題,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世界意義,就為人類作出了貢獻,而且這種貢獻還會影響世界上其他國家和人民。我們希望若干年后,在下個世紀不長的時間裡,作為社會主義的、比較富強的中國,能夠對人類特別是第三世界,盡到符合我們自己身份的國際主義義務的。鄧小平關於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力量、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貢獻的重要論述,是對當前中國國際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他強調,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進步是密不可分的。中國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符合全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鄧小平上述國際戰略思想,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這一時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對毛澤東、周恩來的國際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這一時期,無論國內形勢還是國際形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國內,結束了“文化大革命”,實現了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國際上,發生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冷戰結束。偉大的實踐需要偉大的理論,偉大的理論指導偉大的實踐。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思想就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的理論成果。概括地說,對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一是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二是從1989年6月5日開始,美國帶頭,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的無理制裁﹔三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這是一件石破驚天的大事﹔四是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興起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使各國經濟貿易聯系更加緊密﹔五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各國和各國人民都在關心這樣一個問題,即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到底是什麼?六是多極化趨勢的加速發展。這就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
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思想,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他指出了國際形勢發展的主要趨勢,制定了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和需要完成的任務,提出了許多重大的戰略策略問題,為順利、全面地開展我國對外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鄧小平對新時期中國對外工作的偉大貢獻,已經成為巍然矗立在中國歷史上的不朽豐碑。
鄧小平不僅是中國人民愛戴的時代偉人,也是世界各國人民敬仰的世界偉人。他的魅力是無窮的,他的國際戰略思想永放光芒!〔作者劉華秋,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北京 100017〕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