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黨的文獻
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論要 (3)
 劉華秋
2007年04月17日09:37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十一)首倡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准則。1974年4月,鄧小平在聯大第六次特別會議上就指出過,建立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基礎上的舊秩序,使得貧國愈貧,富國愈富,貧國和富國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舊的經濟秩序是發展中國家解放和進步的最大障礙。他積極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強調國際經濟事務應該由世界各國共同來管,而不應該由少數國家來壟斷,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應該參與決定國際貿易、貨幣、航運等方面的大事。1988年他又提出,現在需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目前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時期。國際政治領域由對抗轉為對話,由緊張轉向緩和,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因此應該提出一個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理論。”【1988年12月2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國際貿促會時的談話,《人民日報》1988年12月3日】應該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解決南北問題,還應該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國際經濟新秩序相適應。他特別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經得住考驗的,應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准則建立國際新秩序。“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總結國際關系的實踐,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96頁】這五項原則非常明確、干淨利落、清清楚楚,能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服務,能為發達程度不同的國家服務,能為左鄰右舍服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搞好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指導原則,也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本指導原則。國際關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則,應該是不干涉別國的內政,不干涉別國的社會制度。

  (十二)高度重視第三世界的戰略地位和作用。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提出“東西南北”問題。“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是由毛澤東提出,由鄧小平1974年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向國際社會全面介紹和宣講的。這一理論在世界普遍交往中發揮了並且還在發揮著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鄧小平在各種場合多次強調了這一理論的重大意義。他指出,我們要高度重視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點。第三世界的提法已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普遍接受和使用,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個提法不能改。在“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基礎上,鄧小平進一步提出“東西南北問題”。1985年3月,他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關系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關系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05頁

  鄧小平認為,解決南北問題,有兩條基本途徑:一條是南北對話,解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縮小兩者之間的距離。另一條是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加強經濟、貿易交往,聯合起來共同反對不公正、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促進自身的發展。鄧小平積極倡導南南合作,促進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關系。1982年1月,鄧小平在會見阿爾及利亞政府代表團時指出:“‘南南’合作是新提法,這個提法好,應該給發明者一枚勛章。”他認為,第三世界國家要鞏固國家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僅僅依靠南北對話與合作是不行的,還必須開展南南合作。第三世界國家資源豐富,能互通有無,“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合作,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前景是很好的”。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基礎相近,又面臨共同的挑戰,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窮幫窮,南南合作有堅實的政治基礎。

  (十三)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尊重歷史,尊重現實,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提出了“一國兩制”這個具有創造性的科學構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隻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國兩制”的核心問題是祖國統一。“一國兩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即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地區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香港基本法具有歷史意義和國際意義。香港、澳門問題的成功解決,這個事例可能為國際上許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實踐証明,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一國兩制”的構想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

  (十四)提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新思路。世界上有許多爭端,總要找個解決問題的出路,要把世界局勢穩定下來,總要想些主意。鄧小平長期思考的一個大問題是:找個什麼辦法,不用戰爭手段而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這種問題。“我們中國人是主張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有些國際上的領土爭端,可以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88、49頁】這樣的問題,要從尊重現實出發,找條新的路子來解決。始終頂著,僵持下去,總會爆發沖突,甚至武力沖突。新問題就得用新辦法來解決。第三世界國家應該團結起來,不要把力量消耗在相互的爭端上。“和為貴”,國家之間某些問題上的分歧不應妨礙兩國關系的發展。比如關於我國同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鄧小平根據“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新思路,進行妥善處理,保持了我國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鄧小平關於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新思路,為穩定國際局勢提供了新辦法,對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是一大貢獻。

  (十五)提出世界需要穩定,中國需要穩定,這是真正的大局的思想。鄧小平強調:一個穩定的中國,一個穩定的世界,不僅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美國的利益。壓倒一切的是穩定。現在要注意世界的穩定,切不要搞成亂哄哄的局面,那將對整個世界很不利。

  (十六)提出正確處理黨際關系的指導原則。鄧小平曾長期直接主管黨的對外工作,親身經歷過國際共運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和重大斗爭,有著豐富的黨際交往經驗。在恢復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同外國政黨關系的過程中,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調整了黨的對外工作方針,提出建立和發展新型黨際關系的指導原則,為新時期黨的對外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政策基礎。他指出,“一個黨評論外國兄弟黨的是非,往往根據的是已有的公式或者某些定型的方案,事實証明這是行不通的”,“各國黨的國內方針、路線是對還是錯,應該由本國黨和本國人民去判斷”。“總之,各國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國的黨、各國的人民,由他們自己去尋找道路,去探索,去解決問題,不能由別的黨充當老子黨,去發號施令。我們反對人家對我們發號施令,我們也決不能對人家發號施令。這應該成為一條重要原則。”【《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8—319頁】他還強調,獨立自主才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無論大小,黨無論大小,應該一律平等﹔“任何大黨、中黨、小黨,都要相互尊重對方的選擇和經驗,對別的黨、別的國家的事情不應該隨便指手畫腳”。【《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6頁】“黨與黨之間要建立新型的關系,因此我們提出了處理這種關系的原則。”【《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7頁】這些原則就是我們黨根據鄧小平的重要思想概括的: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展同各國共產黨和其他工人階級政黨的關系。后來,我們黨進一步擴大黨際關系四項原則的適用范圍,不僅適用於處理同共產黨及其他工人階級政黨之間的關系,也適應於同其他類型政黨之間的關系。按照鄧小平提出的新時期處理黨際關系的重要思想和指導原則,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同外國政黨的黨際交流和合作關系。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 【2】 【3】 【4】 

   
 
來源:zzzzzz (責編:蔣榮華)

 相關新聞
· 朱德建設現代化國防軍的思想與實踐 [2007-04-11 09:46:54.155653]
· 拓展研究領域,深化研究成果 [2007-04-11 10:07:54.390594]
· 偉大而傳奇的朱德 [2007-04-11 10:32:21.495719]
·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與中國現代化 [2007-04-11 11:21:16.007848]
· 八大前后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歷史坐標 [2007-04-11 12:26:28.475565]
· 近十年來國內朱德研究述評 [2007-04-11 10:14:17.358615]
· 中原突圍戰役的勝利及其意義 [2007-04-11 10:21:38.919442]
· 延安文藝座談會參加人員考訂 [2007-04-11 10:48:54.03296]
· 毛澤東與第二次鄭州會議 [2007-04-11 12:14:48.301769]
· 新編朱德詩詞三十五首 [2007-04-17 09:16:02.059448]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