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提出從國家戰略利益出發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新主張。鄧小平總結我國對外工作的歷史經驗教訓,總結以往社會主義國家相互關系的經驗教訓,總結國際關系的經驗教訓,調整了過去曾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的做法,確立了以國家利益作為處理國家關系依據的戰略思想。他指出,中國觀察國家關系問題不是看社會制度。中美關系是看中國和美國關系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中蘇關系是看中國和蘇聯關系的具體情況來決定。1989年10月,鄧小平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鬆時意味深長地說:“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於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並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這樣,什麼問題都可以妥善解決。用這樣的思想來處理國家關系,沒有戰略勇氣是不行的。”“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准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30頁】實踐証明,利益原則已經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最高准則,這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延伸和發展。中國對於一切國際事務和國際問題,都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真正說起來,中國要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同樣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不能侵犯別國的利益、主權和領土。
(七)確定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面對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國際風雲變幻,鄧小平用凝聚中華民族智慧的語言,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這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就是要保存自己,不露鋒芒,抓住機遇,徐圖發展。鄧小平指出:“對於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21頁】冷靜觀察,就是要用全面的、辯証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為一時一事所左右。“對國際形勢還要繼續觀察,有些問題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總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認為形勢惡化到多麼嚴重的地步,不能把我們說成是處在多麼不利的地位。實際上情況並不盡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剛剛暴露出來。我們可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要善於把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54頁】穩住陣腳,就是中國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中國自己要穩住陣腳,否則,人家就要打我們的主意。惟一的辦法是我們自己不亂。沉著應付,就是要不慌不忙,處變不驚,善謀對策,從容應對。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關鍵是要發展經濟。韜光養晦,就是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國際力量對比的現實出發,既有雄心大志,又善於藏拙,埋頭苦干,避免張揚自己,避免把目標引向自己,避免引火燒身。“第三世界有一些國家希望中國當頭。但是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3頁】有所作為,既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無所不為,而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國“在國際問題上無所作為不可能,還是要有所作為”【《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3頁】。 在涉及國家主權、安全和國家根本利益及民族尊嚴等問題上,在涉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在涉及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問題上,在涉及周邊地區穩定與安寧的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堅持原則,進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我國對外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
(八)形成了完整的對外開放理論體系,並把對外開放確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鄧小平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對外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既包括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包括對發展中國家開放。“中國是一個大的市場,許多國家都想同我們搞點合作,做點買賣,我們要很好利用。這是一個戰略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2頁】
基於中國的基本國情,1988年9月,鄧小平為實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大局”戰略思想。他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77—278頁】鄧小平“兩個大局”戰略思想的核心,就是要讓各方面條件和基礎較好的東部沿海地區加快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步伐,以促進國民經濟盡快躍上幾個大的台階,迅速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和綜合實力,這就是第一個大局。在這一個階段上,中西部地區要服從這個大局。之后,在我國順利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邁向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發展階段,國家應突出地提出和解決中西部地區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問題,最終實現全國各地區的共同繁榮和共同富裕,這是第二個大局。在鄧小平“兩個大局”特別是“第一個大局”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並進而帶動了全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對外經濟開放和對內經濟搞活,都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個長期的政策。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堅決抵制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決不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從創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港口城市,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到沿江開放,沿邊開放,內地省會與中心城市對外開放,我國的對外開放從東到西,由點到線、到面,由沿海到內地,逐步擺脫了長期以來的封閉和半封閉狀態,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把中國的對外開放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九)從外交全局出發,推動中美關系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鄧小平親自主持中美建交談判,在台灣問題上提出廢約、撤軍、斷交三原則,終於在1978年12月同美方達成協議,中美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中美建交后,美國通過所謂《與台灣關系法》,干涉中國內政,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鄧小平指出,這是籠罩在中美關系之上的一片烏雲,是一顆定時炸彈,中國堅決反對。為了遏制售台武器,鄧小平直接做美國領導人的工作,曉以利害,推動中美簽署了第三個聯合公報,即“八一七公報”。美國政府在公報中承諾,准備逐步減少售台武器,並經過一段時間實現問題的最后解決。1989年政治風波后,美國帶頭對中國實施制裁,在很大范圍內直接觸犯了中國的利益和尊嚴。鄧小平堅定地指出,要解決問題,美國應該採取主動,也隻能由美國採取主動,“解鈴還須系鈴人”。1989年11月10日,鄧小平提出解決中美糾葛的一攬子方案,主要內容包括:美國採取適當方式,明確宣布取消對華制裁﹔中美達成幾個大的經貿合作項目﹔建議美方邀請江澤民總書記於第二年適當時間正式訪美﹔在方勵之夫婦承認有罪並保証出國后不從事任何反對中國政府的活動、美國承諾不利用方勵之夫婦從事反華活動這個前提下,解決方勵之問題,讓方勵之夫婦離開美國駐華使館,到美國或第三國去。1997年10月,江澤民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個方案得以實現。鄧小平歷來主張,要從世界的全局著眼,用長遠的政治和戰略觀點來看待和處理中美關系。“中美兩國之間盡管有些糾葛,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分歧,但歸根到底中美關系是要好起來才行。這是世界和平和穩定的需要。”【《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50頁】
鄧小平反復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根本的問題。中美兩國關系的關鍵問題就是兩個:一個是台灣問題,一個是技術轉讓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台灣問題。鄧小平說:“在台灣問題上,美國的政策就是把住不放,這個我們看准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86頁】他指出,美國有一種議論說,對中國的統一問題,即台灣問題,美國採取“不介入”的態度。這個話不真實。因為美國歷來是介入的。在20世紀50年代,麥克阿瑟、杜勒斯就把台灣看作美國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所以台灣問題一直是中美建交談判中最重要的問題。中美兩國關系問題上存在著一片烏雲,這就是《與台灣關系法》。《與台灣關系法》是杜勒斯主義的產物,其最本質的問題,是實際上不承認隻有一個中國,實際上否定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政治基礎。中美關系的主要障礙還是台灣問題。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兩國關系中最敏感、最突出的政治原則問題。如果台灣問題處理不好,那將會成為一個爆炸性的問題。“在台灣問題上如果需要中美關系倒退的話,中國隻能面對現實,不會像美國有些人所說的那樣,中國出於反對蘇聯的戰略會把台灣問題吞下去,這不可能。”中國人民是“吞不下去,不會吞下去的”。【《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77頁】美國方面要中國承擔不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義務,這不行,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手捆起來,那樣反而會妨礙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這個良好願望的實現。他指出,美國人士自稱是中國的主要對手。我們必須牢牢記在心中。
(十)“結束過去,開辟未來”,改善和發展中蘇、中俄關系。1982年,勃列日涅夫表達了改善對華關系的信息。鄧小平提出採取一個大的行動,向蘇聯傳遞信息,爭取中蘇關系有一個大的改善。他要求蘇聯採取改善中蘇關系的實際步驟,明確指出“三大障礙”不消除,中蘇關系不可能有根本改善。在他的親自領導和部署下,中蘇兩國關系正常化進程啟動,雙方在各個領域的交往逐步恢復。1989年5月中蘇關系實現正常化時,他對兩國關系作了全面總結,提出要“結束過去,開辟未來”,重點放在開辟未來上。他說,過去的事完全不講恐怕不好,總得有個交代。從鴉片戰爭起,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欺負中國的列強,總共大概是十幾個。“從中國得利最大的,則是兩個國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沙俄,在一定時期一定問題上也包括蘇聯。”“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侵佔的中國土地,超過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2—293頁】中蘇關系惡化真正的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講清問題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辟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針對蘇聯國內發生的變化,他強調:“不管蘇聯怎麼變化,我們都要同它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從容地發展關系,包括政治關系,不搞意識形態的爭論。”【《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第151頁】蘇聯解體后,中蘇關系順利實現了向中俄關系的轉變。鄧小平關於“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思想,對改善和發展中蘇關系有重大意義,為后來中俄建立和發展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打下了基礎。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