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有深度 思想無影無形,卻無時不在、強大有力。無論男人還是女人,思想是最性感的部分,尤其是領導干部思想上更要有深度 思想無影無形,卻無時不在、強大有力。無論男人還是女人,思想是最性感的部分,尤其是領導干部思想上更要有深度。思想使人立足。洪秀全講:“天地之中人為貴,萬物之中人為靈。”之所以為貴為靈,靠的就是思想。笛卡爾認為:“我思故我在。”因為我能夠思想,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立足。帕斯卡爾說:“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人不過是一根葦草,思想是人類特有的精神花朵,是思想成就人的偉大。人是很脆弱的,人之所以偉大完全是靠思想。思想最有力量。雨果說:“思想就是力量。”法國數學家亨利認為:“思想僅僅是漫長黑夜中的一個閃光,但這閃光意味著所有一切。”拿破侖講:“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個是劍,一個是思想,而后者遠遠大於前者。”《國際歌》唱得好:“讓思想沖破牢籠!”有個外國總統講:“你可以囚禁一個人,但是你無法囚禁他的思想。”在這個意義上說,監獄裡的最后一塊自由之地就是思想。思想影響久遠。思想具有深邃廣博的特點,可以在剎那間與幾千年前的偉人交流,也可以遙望幾萬年以后的宇宙變化。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人類思想發展史,帝王統治國家不過一朝一代,而思想者的影響能夠代代相傳。深刻的思想像太陽、月亮一樣,總是穿越時空的。世界上,人可以消弭,物種可以滅絕,但思想文化並非一朝一夕便可消亡。
古往今來的先知們,都非常重視思想的作用。佛學強調人的“雙回向”,認為人先要往上超升,擺脫物質欲望、世間名利、價值觀念的束縛,然后再回到現實生活中,在各種處境中怡然自得。庄子的可貴就在於既能向上也能向下,言行表現與人無爭無怨,內心不受任何拘限,可以隨遇而安。庄子講:“物物而不物於物。”這是以動詞和名詞交錯而成的一種做人的方略,意思是既要立足於現實,又不受物質的限制,能夠超越現實,是一種非常辯証的思想。這樣的人,這樣的思想,外國也有,像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上就推崇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說他“生活儉朴、思想高貴”。托爾斯泰說過:“思想正如長出大樹的種子一般,在眼睛裡是看不見的,但是人類社會生活的變化正發生於其中。”赫魯曉夫也說:“感受生活的好壞,有的人用胃囊,有的人用腦袋。”成就任何事業,既要有火一般的熱情,更要有科學的態度和一顆平常心。傳銷組織有一句話:“想要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向前沖。”這很荒謬。孔子講:“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種工具,應當有更高的追求。有句話叫“眼高手低”,原意是說人要站得高看得遠,但得從低處做起,在低處做事也要有遠大的理想,不能忘掉了根本的東西。古人認為,君子既要能做具體的事,又要追求高遠,思想深邃才可能有大的出息。
思想像鑽石,未經雕琢的是石頭,去掉雜質的才是瑰寶。思想像刀子,越磨越鋒利。思想也像石頭,碰撞生火花。陳寅恪講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了知識分子的第一宇宙定律和追求。華南理工大學的劉起林有一個“三無”的理論,他說:“思想無禁區,理論無權威,學術無頂峰。”宣傳要有紀律,但進行學術研究,創造新的知識,產生更多的大師,就得有這種精神。哈佛大學《學習生活指南》開頭一頁有段話:“獨立思想是美國學界的最高價值。美國高等教育體系最嚴肅的態度就是反對把他人的著作和觀點化為己有,即所謂的剽竊,對於任何一個有此劣行的學生,學校都必定給予嚴厲的懲罰甚至取消學籍。當你在准備任何的學術論文(包括口頭發言、平時作業、考試論文),你必須注明你的文章中哪些觀點來源於別人的著作或者任何形式的文字資料。”在哈佛大學懲罰最嚴的不是那些逃學的學生、偷竊的學生、曠課的學生、打架的學生,而是針對教學、研究、學習上的抄襲、剽竊和改頭換面的移植,抄襲、剽竊成了師生的大忌。陶行知講:“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做人最寶貴的。人與人之間,上下級之間,尤其是黨內同志間,要勇於講心話、講新話,領導干部要帶頭說真話、聽真話。人要進步,很重要的一條是能聽不同意見。如果剛愎自用,就算再優秀也難免有疏漏。有的領導講:“從火線退到一線,再退到二線,最后退休,聽到的真話越來越多。”現在我們的大環境比較好,但在有的單位、地方,有些時候還是很難吐真言、道真情。要努力營造人們能夠獨立思考、勇於開拓創新的氛圍,因為思想是要碰撞以后才能產生火花的。如果大家都是說一樣的話,跟著說,重復說,順著說,怎麼可能激活思想,怎麼可能產生新的東西?
思想上有深度,最重要的是堅定理想信念。信仰是把個人與更偉大的整體聯系起來的東西。詹姆斯說:“一個人的信念,是成就他行為的最大因素。”有這樣一個佛教故事:大車國的王子摩訶薩有一次見到一隻產崽后無力覓食、奄奄一息的母老虎,旁邊還有七隻剛剛出生的小老虎也因為沒有母乳快要餓死。摩訶薩決定要“當使我身,成大善業”,就是要舍棄自己的身體,拯救這八條生命。他脫掉衣服,躺在老虎面前,老虎卻連撕咬的力氣都沒有了。摩訶薩於是爬到旁邊的一個山包上,讓自己摔在老虎旁邊,又掙扎著用樹枝刺破自己的脖頸。母虎舔舐了他的血,恢復了一些體力,然后吃光了他的肉。這是贊美自我犧牲精神的故事,它對后世佛教信眾影響很大。我國的禪宗二祖慧可,在受到菩提達摩冷遇時,就曾經用這個故事來激勵自己。現在世界上為什麼那麼多人體炸彈,可見宗教的力量是很厲害的。我們共產黨人堅定信仰、犧牲自己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夏明翰被捕以后,寫下了名垂青史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電視劇《潛伏》中的秋掌櫃被抓以后說:“誰也不能動搖我的信仰,我絕不會出賣我的戰友,寧死不會叛變。”最后把自己的舌頭咬斷,決心不說出一個字。信念能讓人看見無形的,相信難以置信的,接受不可能的。隻要心中有信念,行動就會有力量。
現在是一個思想平面化的時代,一個人不可能再擁有一種獨特的思想,任何一種思想都像一陣風一樣在我們身邊飄過,每一種東西都像口香糖一樣被我們反復咀嚼過。資源共享的現代機制使我們中間誰都難以成為真正的思想家,更不可能有一個大智慧的先知。我們,不分男女老少,差不多同時接受了觀念的洗禮。一個驚世駭俗的思想,一夜之間就可能變成常識。許多觀念被談到時,呈現在眼前的仿佛是一個龍鐘老人,使人感到陳舊、平庸與心煩。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思想克隆的時代,重復著已有的重復,千篇一律的東西太多了。有人講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情: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入別人的腦袋﹔二是把別人的錢裝入自己的口袋。作家王躍文說:“今人的文章難逾古人,因為很多話前人都已經講過了,古人筆下的東西今天還能看得見。”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主旋律不能動搖,主渠道不能失去。要宣傳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好三代領導集體的思想,當然一定要與時俱進,要生動鮮活,要引人入勝,要講求效果。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就得有智慧、有技術、有特色。美國經濟學家喬治說:“財富並不主要存在於物質中,而是存在於思想之中。”思想富則國必富,理論強則黨必強。我們黨一直不懈地推動思想解放、理論創新,就是這個道理。四中全會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這“三化”,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是思想有深度很重要的一點。
智者不惑,是先秦儒家推崇的君子三大德行之一。思想有深度,就是要做到“不惑”,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隨波逐流,能夠正確對待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因為我們這個國家太大了,社會發展變化太快了,一點好、一時好,就認為一切都好﹔一點壞、一時壞,就認為一切都壞。這都是片面的,我們需要辯証地看問題。思想有深度、智者能不惑,就是要明善祛惡,能夠明是非、辨善惡,能夠貴知己、貴知人,能夠知當務、識時事。網上有些話講得很尖刻,不一定全對,但反映了一些現實、一些現象。如:“現在的社會假比真多,鬼比人多,錢比紙多,酒比水多,醉比醒多,恨比愛多,色比情多,露比穿多,妹比哥多,車比路多,二奶比大奶多,官員比百姓多。”還有“幾見幾不見”:“人體看得見人品看不見,交談看得見交心看不見,品嘗看得見品位看不見,流淚看得見傷心看不見,幫助看得見關心看不見,握手看得見友誼看不見,書信看得見思念看不見,成功看得見艱辛看不見。”曹雪芹說:“黃金萬兩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人與人之間應建立一種健康、簡單的關系,能夠與人為善,能夠真誠相見,不要讓市儈習氣、商業規則影響到黨內、團內。聶紺弩曾經說:“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錐心坦誠難。”現在一些單位空話、套話盛行,不講心裡話,除非是有什麼利害沖突了才說心裡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太正常。現在出了一點成績,做了一點好事,很多人也會胡亂聯想,而且容易往歪處想。比如:“領導從媒體消失,人們習慣想到是出事了,而不是想到上調他用﹔美女提拔重用,人們習慣想到是色權交易,而不會想到本事出眾﹔企業榮譽不斷,人們習慣想到贊助費用,而不會想到質量服務﹔青年大齡單身,人們習慣想到有啥缺陷,而不會想到有情有緣﹔老鄉突然來找,人們習慣想到借錢貸款,而不會想到敘舊談心﹔生人主動來幫忙,人們習慣想到可能是另有所謀,而不會想到助人為樂。”有人說:“參加會議被廢話污染,走進小區被寵物污染,聽相聲被噪音污染,看電影被色情污染,聽演唱會被假唱污染,看二人轉被低俗污染,翻開小報被緋聞污染,打開電視被廣告污染。”還有人說:“沒看廣告偶爾受騙,看了廣告經常受騙。”“魔術在提醒人們,親眼所見也有假。”社會越來越具有復雜性、多樣性,需要清醒判斷、正確識別。《易經》講“一陰一陽,謂之道也”,陰陽相伴、陰陽互換、陰陽難測。我們的思維方式應當辯証,非常敏銳,才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矛盾和問題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正確的態度。希臘有句名言:“判斷力不強,學問再高也沒有用。”
思想上有深度,還體現在前瞻性和預見性上。有追求的領導應該永遠看著前方,爭取一個又一個事業上的高峰。列寧強調:“思想家就在於走在運動的前面。”海涅說:“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走在雷鳴之前一樣。”雨果也認為:“沒有什麼比一種適逢其時的思想更強大的了。”科學發展觀就是這樣一種適逢其時的思想。經過一年半學習實踐,可以體會到科學發展觀真的太及時了,如果沒有這個指導思想,國家可能還要走很多彎路。有人認為,人類未來面對的最大災難,不是瘟疫和戰爭,而是地球暖化。1945年到1980年,地球就在升溫,氣候就在變暖,但被認為是危言聳聽,結果錯過了控制暖化的最佳時期。現在2攝氏度是個臨界線,地球升溫2度非常危險,科學家認為若上升6度,人類和絕大多數物種就要滅亡。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適逢其時,我們要貫徹好。早在1993年,鄧小平就指出:“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如果收入差距過大,“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現在不同區域、不同群體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還很突出,有的地方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但是另一方面,營養過剩死亡的人數又大大超過了營養不良死亡的人數,很多人在為胖發愁,分配不公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過:“我們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何而出發。”“樹是大地寫在天空的詩,我們把它砍下來做成紙,記錄自己的空虛。”環保部長周生賢講:“坐寶馬車,喝污染水,這是對現代化極大的諷刺。”現在越來越富的人們生活在越來越差的環境中,這就是現代文明帶來的“富裕環境病”。有人講:“猴子如果知道人類把世界搞成今天這個樣子,當初它一定不肯進化的。”美國危機意識很強,《后天》、《2012》、《阿凡達》,都是在警示人們重視環境問題。“文學是生活的寓言和預言”。有一點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會多一點主動。愛因斯坦曾經預言:“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滅了,人類也將僅僅剩下四年的光陰。”培根也曾經說過:“隻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過去我們講改造自然多,今天還是該多講一點怎麼去順從自然、適應自然,才有資格做自然的主人。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