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09: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不再捉襟见肘
李贤涛 南京 公司职员
我是个“80后”,大学毕业后在老家南京有份稳定的工作,算个白领吧,在同龄人眼中还是值得羡慕的。我虽然有车有房,不过都是按揭购买的,最近刚还清贷款,平时手里也就紧巴巴几百元,周末还时不时回父母家,明说是“想家”、“标准宅男”,实际是厚着脸皮蹭几顿饭吃。
我是迎着改革开放春风长大的一代,我们这代人既见证了祖国和民族的崛起腾飞,也切身体会了一些生活的压力:大学扩招、就业压力大、奋斗、蜗居、裸婚、房奴、车奴、孩奴……
南京目前在国内属于向一线城市(京沪深广)过渡的城市,城市的生活标准在不断提高,经济的压力和尴尬,令我们这样的人有时捉襟见肘。
在我的同龄人中,除去极少数家庭条件好的之外,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就按揭买房买车之路的那部分人,大多用了近10年时间,小家庭收支才勉强周转过来;还有相当一部分没买房买车的同龄人,工作五六年,也只有10余万元存款;更有甚者,还入不敷出。确实,感情不是用金钱衡量的,但生活却不得不靠金钱衡量。在CPI居高不下的当下,我们不禁由衷感叹:如今的生活“贵足”了!
记得当初在大学初次接触“纯收入”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对城乡居民纯收入差距大颇为不解,后来还是一名农村籍的同学一语道破天机:农村有田有地有粮有菜,日常花销小;城里人每天一起床推开门,放眼望去,都是花钱的地方。是的,在南京生长了30来年的我,感受挺深刻。
我从小以来一直接受传统教育,对金钱抱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态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在同等与合法的前提下,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实力与机遇,获取更大的价值和利益,那是再好不过的。当然,对于收入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同样的一笔收入,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消费和理财计划。其实对于我们“80后”而言,都相当注重生活的感受,不论钱多钱少,只要不再捉襟见肘,也就行了。(辛海天整理)
幸福不全靠钞票
舒煜骋 成都 传媒人
成都市民人均收入在国内省会城市排名中远在10名以外,却丝毫不影响成都蝉联中国“最快乐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称号。“快城市、慢生活”是成都面向世界的响亮名片。
西方有句谚语,叫做“土豆是穷人的粮食,也是富人的点心”。一直以来,基尼系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活质量的标准,是食物花销在全部开销中的比重。当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准,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该地市民每年投入在文化、科技、教育类消费品上的比重。同样,在我看来,一个城市或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光在于收入高低,更在于积极的工作、悠闲的生活、平衡的收支、快乐的心情、发展的空间以及配套的社会公共体系。这方面提升了水准,才真正占据了高质量城市生活的大头。
在美国读书期间,我初次进超市,看到橱柜里普通面包的价格折合成人民币后,都是国内的几倍甚至是10倍以上,便有些望而却步。后来,了解当地居民收支后,我才有些释怀:就以成都为例,5000元月薪的中等收入,看一场电影、一杯咖啡加一盒爆米花,100元紧巴巴的,一次性消费占月薪的2%;同样的消费在美国当地,虽然价格折合人民币都远高于成都,但相对居民月薪而言,所占比例不足月薪的0.5%。
在成都,月薪上万元的人有他们自己的酣畅,五六千元月薪者有他们独到的精彩,月收入三两千元的人也有他们特有的快乐。俗话说:“富人有满屋钻石,穷人有满天星星”。其实,收入并非衡量生活质量的全部,只是一个指标;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还与物价、交通、环境、居住等涉及民生的生活成本紧密相连,综合衡量,这才符合“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因而,生活单纯以钞票数量来衡量绝对不行,提高生活质量才是关键。(黄自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