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十八大专题报道--人民网
人民网

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

王雨辰

2012年11月15日12:31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发展理念的根本转换与重大理论创新

  无论从当代生态文明理论还是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看,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既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根本转换,也意味着生态文明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大理论成果。这是因为:

  第一,过去30多年主导我国现代化实践的主要还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价值观,这种发展价值观虽然使经济总量得到了巨大提升,但也由此带来了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矛盾的加剧,对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断正是针对这一发展难题提出的,它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根本转换和重大理论创新。纵观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大致先后经历了现代化理论的单纯经济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这些发展观对如何实现发展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它们或者只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或者只关注人和人的关系,始终无法正确解决自然观和社会观的辩证关系,因此发展的后果是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的不断恶化。作为新型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置于人和人关系的基础上予以考察,实现了发展观的根本变革和转换,标志着发展理念、发展境界的根本提升和重大理论创新。

  第二,从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主要流派看,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西方,主要形成了三大主要流派,即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的生态文明理论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分歧和对立,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把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归结为人类生态价值观的变革,归结为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还是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问题,它们这种观点虽然对于人类反思自己的实践后果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拘泥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而脱离生产方式和制度维度谈论生态问题的根源及其出路,最终无法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现实途径。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虽然坚持从生态价值观、生产方式和制度批判的统一来找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但是却在实现生产方式和制度变革这一关键问题上表现出浪漫的乌托邦色彩,因而也无法从根本上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置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基础上予以解决,找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之路。

  第三,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也关注到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由于时代主题的限制,生态文明问题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论述,但是他们关于人和自然、人和人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在现时代思考生态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且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实现人和人关系的协调这一核心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分享到:
(责编:李晨阳、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