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析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如何养成--十八大专题报道--人民网
人民网

十八大报告首提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权威解析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如何养成

2012年11月14日10:52    来源:法制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如何树立干部法治思维

记者:请您评价一下目前我国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建设,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王敬波:经过“六五普法”等一系列的举措,我国领导干部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法律规则意识的树立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比如目前存在的一些官本位的思想应该向民本位的思想转变。

在“法治方式”的运用上,还需要公务人员的一些创新和智慧,用法治的方式去解决社会中比较疑难的问题。

记者: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要求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您认为这个“法治”应如何理解?究竟什么才是法治思维?

王敬波: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法治理念,从思想上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的,一个平时没有法治理念的公职人员、领导干部,遇到问题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维。

其次是领导干部或者是公务人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一种法律规则的意识,坚持法律至上,坚持法律规则的运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法治精神和原则。

此外,“法治思维”还表现为一种行为选择,面临多种问题的解决方式、手段时,领导干部能够首先研判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治精神等。

记者:理论需要联系实际。就今年上半年引发轰动的“乌坎事件”来说,事后有诸多评论认为正是后期地方政府在处理问题时良好的措施以及方法转变,才使得这起备受关注的突发事件得以完善解决。您能具体分析一下在这起事件中体现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吗?

王敬波:第一,发生社会矛盾,政府首先积极主动介入,不逃避,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与公众沟通;第二,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依据相关的法律分析公众的诉求是否合法、合理;第三,对于合法的诉求就应该依法展开调查,在调查中公众的参与很重要,确保调查的客观、中立;第四,调查情况清楚后,行政决策或者决定采取和公众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吸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能采纳的应说明理由,避免行政专断;第五,信息及时有效的公开,事件调查情况等相关信息通过发布公告的形式公之于众,确保信息的权威和准确,避免虚假信息扩散,掌握信息主动权;第六,对于违法行为,不姑息,不放纵,应追究法律责任的依法进行,行政权力不干预司法行为;第七,依法维护村民自治的权利。

分享到:
(责编:杨丽娜(实习)、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