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代表热议空军题材话剧《信仰》:信仰,伟大时代精神航标--十八大专题报道--人民网
人民网

十八大代表热议空军题材话剧《信仰》:信仰,伟大时代精神航标

2012年11月12日16:37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话剧《信仰》剧照。 沈 玲摄

近日,由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和湖北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大型话剧《信仰》,作为中宣部、文化部推荐的“百部为十八大献礼优秀剧目”,再次亮相北京舞台,引发了众多观众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守信仰”“为什么要树立信仰”等问题的持续热议。这部刚刚于9月荣获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剧作,再现了空军上马庄干休所“老战士报告团”原团长、老红军张绪坚守革命信仰、一生为党为人民、去世前立下遗嘱把遗体捐给科研机构的感人事迹,自上演以来,在武汉、北京、广州、海口等地演出100余场,场场爆满。11月8日,记者来到十八大代表住地,聆听了部分代表对该剧的观看体会和思考。

王玉发(广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几次观看《信仰》,我都忍不住落泪。为何?一是其表现出的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感人至深;二是红军老战士张绪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老百姓无比深沉的感恩之心感人至深;三是其对社会现实的忧思感人至深。

有信仰的共产党人都很执着,张绪的事迹告诉我们:要红旗不倒,阵地永存,信仰是关键。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崇高的信仰,比山重,比天大。拥有信仰,人生才会充满力量、勇气、激情;有了信仰,才能像张绪一样不知疲倦,始终战斗!

尹汉宁(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我以为话剧《信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首先源于信仰本身。该剧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坚守信仰,才能站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才能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承担起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具体而实在的:战争年代的牺牲、建设时期的奉献、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与坚守。张绪同志所率领的报告团,宣讲对象主要是青年学生、青年职工、青年战士、青年干部,目的就在于让青年一代了解中国国情,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这实际上涉及到信仰的传承问题,吸引着很多青年人走进剧场观看这部话剧,并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程晓健(空军航空兵某师原师长):话剧《信仰》成功地塑造了“党的报告员”的鲜活形象。剧中,“老战士报告团”的成员们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以亲身经历教育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校正价值取向。其矢志不渝地坚守信仰、爱党信党跟党走的崇高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深深地感动了我。

信仰是什么?它是一个人的灵魂,是力量之源、精神支柱。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理论和宗旨,用毕生精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可以说,话剧《信仰》为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履行好使命责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窦树军(沈阳军区空军某团修理厂五级士官):直到现在,话剧《信仰》中的一幕幕感人场景还历历在目,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之所以不顾个人生命,为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根本力量来自于对党的忠诚和信仰。

作为普通一兵,我们一定要将这种忠诚和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岗,把老一辈的光荣传统,融入忠诚履行使命的具体实践当中,为团队发展、空军转型作出贡献。

杨永飞(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如新鲜的空气沁入心扉,又如鸣响的警钟震撼心灵,这就是我看完《信仰》后最直接的感受。当人们都在思索“信仰”是什么的时候,老红军张绪用“活着当标兵、死了当标本”的崇高壮举告诉我们:有信仰的人,灵魂有停留的地方;没有信仰的人,灵魂是漂泊的。

信仰并不高远,对于我来说,信仰就是绷紧打仗之弦,锤炼打赢硬功,带领全旅官兵钻研信息化条件下的训法战法,瞄准实战化要求练兵备战,成为守卫祖国蓝天的鹰隼利剑。


相关专题

分享到: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