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要推动经济向内需转型--十八大专题报道--人民网
人民网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要推动经济向内需转型

2012年11月09日16:24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对“人民民主”有系统阐述

南方日报:报告从12个方面展开阐述,对于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均有回应,有不少新提法。您最关注哪个问题?

郑永年: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是海内外关注的焦点。在我的印象中,十七大报告对“党内民主”有比较充分的阐述,这次又对“人民民主”有更充分系统的阐述,从人大、政协、基层民主等7个方面展开,逻辑更加清晰。

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说,改革进行不下去,要搞政治改革。政治改革当然要进行,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样的政治改革。我认为,“政治激进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噩梦,要警惕。报告对这个问题不回避,将政治体制改革列为一个专门问题来阐述,强调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下一步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南方日报:报告多次强调深化改革,您认为下一步中国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在哪里?

郑永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下一步的着力点应该是社会建设。报告专门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大问题进行阐述,可见中央的重视程度。

围绕社会建设,中国要做好3个方面的事情:一是社会管理制度创新,二是推动经济转型,转向内需型经济,三是要防止社会激进化。做好第一点是做好后两点的基础。目前中国社会的群体性事件较多,维稳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社会制度建设不好,社会很容易激进化。要实现从维稳到社会管理创新的转变。广东正在进行的政府向社会组织“放权”,就是很好的示范。

社会改革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保障房等领域。中国社会要稳定,就要逐渐培养一个庞大稳定的中产阶级。这些方面做不好,消费社会、内需型经济就难以形成。中国的收入分配要做到公平,就需要做好劳动保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过,我也不赞同中国现在就建设“福利社会”,因为中国还没有全面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谈欧洲式的社会福利并不现实。但是,中国必须确立和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记者 陈枫)


相关专题

分享到:
(责编:张湘忆(实习)、程宏毅)